高校就业率——就业市场化的必然产物
可以说,自“就业率”这个概念进入到公众的视野中,它就成为教育领域以至全社会的“焦点”,一直以来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这与我国提出就业率的整个大背景不无关系。
1999年,国家首次公布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而这一年,正是我国高校扩招的起始年,一定程度上也可看作高等教育领域由完全的计划体制逐步向市场体制转变、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分水岭”。在这之前,我国高校无论是招生、培养还是就业,全部由国家计划安排,大学生就业实行国家分配,大学生一毕业就以国家干部的身份被分配到某一岗位上。因此从就业率角度说,计划体制下的高校就业率就是 100%。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在各个领域的逐渐深入,就业由国家完全包分配的计划体制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要求。随着全社会对于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大,市场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给所有大学生已经成为不可能。1999年,当“就业率”这个概念最初出现在媒体和公众的视野中时,它被认为是大学生就业由国家分配转向市场配置后的新事物。对于统计就业率的原因,教育部高校学生司毕业生就业处解释,“要将市场机制引入招生办学,公布就业率就是对各高校办学质量的督促”。
毫无疑问,就业率概念的提出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机制在就业领域逐渐确立,尤其是近几年就业的信息化手段逐步提高,都促进了就业率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毕业生就业率不仅表明和标志就业工作进展及就业状况,而且对教学改革、结构调整、办学方向等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可以说,就业率是反映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统计并向社会公布各高校、各专业就业率,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在于利用“就业”这根指挥棒来引导高校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使办学更加面向市场,向社会公布学生就业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而对于社会而言,每年考生及其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就业率也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
对于就业率指标的争议
对于教育部统计和公布高校就业率的举措,社会持普遍支持态度,“教育部公布高校就业率,受到公众欢迎是肯定的,这是力促高校工作透明的重要举措。”一些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普遍认为,依靠教育部外力推动,有助于各高校将就业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日程,提高就业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
然而,正因为就业率统计是新的形势下出现的新鲜事物,注定其必然经历一个需要被逐渐接受和完善的过程。这个重要的指标在其出炉至今,在社会中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也引发了不同观点的争议。
继1999年首次公布就业率,2003年4月,教育部再次公布了其直属高校2002年毕业生就业率,全国74所高校被划分为6个档次。
由于2003年恰逢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全面毕业的第一年,为了进一步引导高校重视就业,促进就业对于高校招生培养的积极作用,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2003]6号文件),意见规定,将学校扩招规模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对就业率明显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减少招生,对就业率偏低的专业也要控制招生规模。毕业生就业率将作为高校教学评估方案中的重要指标,凡就业率低的学校,一般不得评为优秀。此外,高校研究生的教育质量评估指标中也要列入与“就业率”相关的内容,在审核新增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工作时,各有关高校本科毕业生和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也要作为依据之一。
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的这份高校就业率“排行榜”一经出炉便不可避免地触动了社会公众的敏感神经。教育部有关人士在公布就业率时强调,毕业生就业率并不是反映高校办学和管理水平的惟一指标,也不是反映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的惟一指标,因此,不同地域、不同科类、不同类型学校之间不宜简单比较。然而,“教育部可以不作简单比较,但考生和考生家长怎么会不作简单比较?”面对一个简单的百分比数据,某高校负责人这样的担心并非毫无道理。
一方面,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对于一所高校的就业情况,社会和老百姓都有知
情权,教育部和高校有责任让社会了解各个学校的就业状况,如果就业率过低,学校就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把就业率提上来。这是“出口”决定“进口”,由就业这根指挥棒促进高校招生、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进而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也是市场化就业下的必然。
然而另一方面,对于就业率指标是否能够全面地反映高校学校的就业情况,很多人的确心存疑虑。对于就业率的统计方法,有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认为,就业率不能全面科学地反映一个学校就业的量,更反映不出来就业的“质”,从这个数字里看不出学生的就业层次、就业流向和供需比例。而在就业率提出后一段时间内,“隐性就业”一词也成为就业领域的热门词汇,成为质疑就业率的一大原因。“就业的概念是什么?是不是有固定岗位、固定收入的就算就业了?这很难统计, 目前隐性就业是很普遍的,现在很多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不想工作,想出国,还想锻炼能力,重修一些课程。你说就业率能反映什么?”
2004年教育部对就业率的计算方式作了新的修正,不仅以“签约率”为依据,还将学生离校时对学校提供的就业意向计算在内。然而这一重要的指标,在其完善和运用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显然还很多。
一些专家对于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完全由市场决定提出了质疑,就业率不能作为开设专业的唯一“硬杠杠”,一味追求高就业率会导致一些基础性的学科被忽视。对此,相反意见则认为,就目前来说,解决高校工作与现实变革的脱节这一主要问题是当务之急,至于基础性学科的加强应该通过一整套的配套改革来实现,在发展中解决问题。不能因为这个问题而成为不变革的理由。
然而,就业率所面临的更大挑战似乎并不是就业率本身的问题,而是高校在统计就业率过程中的作假与掺水问题。而这,也正是很多关心高等教育和就业的专家学者更为关注的问题。
保证就业率真实性,高校责任重大
就业率指标如此之重要,对于公办学校,它既影响到学校的社会声誉,还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密切相关,而对于民办高校,则直接成为影响其招生进而影响生存的重要因素,提高就业率自然成为很多高校追求的目标。
然而,要想真正提高就业率,除了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力度,更受制于该专业教学水平与质量的提高,还受到整个社会需求的制约,而这无疑是一个长期的进程。于是,一些高校采用了更具“效率”的“捷径”——“虚假”就业来提高就业率。而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是通过各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学生处,以及省一级的高校毕业生主管部门进行统计,统计数据源于高校自行报送的就业方案,这也正好给了某些高校作假的机会。
“学校如果就业率低,会影响了学校的形象和后续的生源,学校领导也抬不起头来,有些系或专业还有可能被取消或合并。”于是,有的高校与招聘单位合谋夸大就业岗位数量;有的高校编造就业协议,以“不给毕业证”的方式对交不出协议的学生进行施压;有的则由学校出面联系单位,由学生和单位签订”就业”协议,将学生档案转移到单位,这样便顺利地提高了就业率……总之,为了提高就业率,校方使出浑身解数来“协助”毕业生就业,同时媒体对这种“注水”就业率、虚假就业率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就业率注水,对整个社会和高等教育的负面影响非常大。对于高校来说,就业率标志着学校的办学成绩,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校的教育水平;对于尚未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就业率则是选择就读学校的重要指标,因为高就业率意味着光明的就业前景;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就业率则是衡量教育水平、评估教育发展、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标准之一。然而,如果骄人的成绩、光明的前景甚至政策的制定都是建立在虚假的、注水的数字之上,可以想象它的社会危害有多大。
“使招生与就业率挂钩的政策如果在执行过程中被各学校走了样儿,那绝不是政策设计者的初衷,应该采取措施杜绝高校的短期行为。”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教育部门也采取了不少措施。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指出,教育主管部门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采取了多项措施,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教育部制定了一套较为科学、系统、规范的统计指标体系;要求学校要向主管部门报送学生就业方案数据库,以备调查、抽查、核实;此外,教育部每年都要召开统计会议,培训到具体的统计人员。如今,教育部更是重拳出击,积极采取措施建立就业率举报制度,建立检查制度,在高校教学评估中加大违规查处力度,对就业率作假者实行“一票否决”。
事实上,在对就业率的功过评价中,大家也意识到,“教育部公布就业率的本意是好的,是为让各校所设专业更接近市场的需求。但遗憾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高校把‘就业率’当成了‘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这些工作也不能仅仅作为教育部的责任,各高校应该有自己的约束机制。”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就业率的统计在大方向上是正确的,主流是好的,但是出现问题总是难免。一位从事十多年就业指导工作的专家指出,统计就业率是一个动态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总比没有问题好,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就业率统计工作进入更好的良性发展轨道。毕竟,从国家主管部门来讲,需要一个指标来了解整个高校的就业状况,这对就业工作的开展与促进是有帮助的,同时了解就业中的不足也是非常重要的。就业率是从宏观上来把握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指标之一,把就业率与招生挂钩是必要的,也是为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然而,不得不提的是,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是为了达到某个指标,完成某项任务,而是为了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服务。就业率绝不是数字游戏,绝对不能掺假。就业率是就业服务的手段,绝不是就业工作的目的。就业率的统计必须是客观的,主管部门对就业率统计的监督必须是严格的,唯其如此,就业率才能真正起到社会所希望的效果。而教育部主管部门也一再声明,统计高校就业率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衡量高校的教育水平与就业质量是多维的,并不是一个就业率就能涵盖。高校要严格真实地统计就业率的同时,社会各界也应正确理解主管部门在就业率问题上的一贯政策和态度。
事实上,除了就业率,近年来教育部门为解决就业工作也采取了多项政策措施。教育部用行政命令的手段积极推动整个就业工作的发展,如对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提出基本要求,规定负责就业工作的专职人员与毕业生人数的比例不得低于1:500、就业工作经费确保不低于学校年度学费的1%等。此外,我国目前正在逐渐确立“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建立了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了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框架体系;初步建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应该说,就业市场化的走向越来越明显,就业率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它山之石——就业率在国外大学的使用
(一)美国:多个统计主体,多维评估体系
美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主体通常由政府专职部门、中介机构和高校三方承担。
美国政府专职部门主要有劳动统计局、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等。其中,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是美国教育部对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各项指标进行统计、评估的权威机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统计是其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主要通过对一些高校毕业生的抽样调查获取就业信息。统计时,按专业、性别、种族和年龄等分类指标(一级指标)统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同时,也调查反映就业状况的辅助指标,如工作稳定性(包括毕业后工作次数、毕业后失业的比例以及工作的平均月数)、工作收益(主要包括全职工作的薪水与福利)、工作满意度(包括薪水、工作安全性、挑战、晋升机会、附加福利、同事关系以及工作条件等)与工作领域等。调查对象是全国或某地区的毕业生,但不包括辍学学生和出国留学的毕业生。
中介机构包括公众传媒、职业界的行业协会等。影响较大的传媒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商业周刊》等,他们将就业率作为高校排名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对高校排名,促使高校提高就业率,如毕业时的就业率、毕业3个月后的就业率、毕业9个月后的就业率、就业薪酬状况等指标,在排名指标体系中占有一定权重,美国新闻及大众传媒教育协会、法律就业协会等职业协会也积极参与全美及本行业内的毕业生就业率调查。他们采用的调查方式多是由学校提供学生姓名及地址,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薪金水平、工作性质及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等。
美国高校在毕业生就业率统计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高校都有自己的就业指导机构,名称通常为“就业服务中心”或“就业服务办公室”。这些机构每年都会通过完整的就业率统计与评估体系,对自己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作详细调查、分析。
(二)英国:法律保证信息的真实性
英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调查一般由高等教育统计署和各高校共同完成,《卫报》、《泰晤士报》等媒体也积极参与。各高校有法定义务每年向高等教育统计署递交一份关于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报告书。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首先以各种形式将调查问卷发给毕业生, 问卷的内容涉及很多方面,详细反映就业的具体状况。然后,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按照高等教育统计署的要求,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整理,剔除无效信息。最后,将调查结果以年度报表形式上交国家高等教育统计署。
英国有健全的法律和制度保证就业信息统计的真实性。1 994年教育法案、1 998年北爱尔兰法案以及1 998年数据保护法案等,规定,被调查人和高校有义务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高教基金会、政府部门和指派机关等,监督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调查与统计。
(三)加拿大:统计最真实,机制最科学
加拿大利用国家统计局、统计局下属部门和加拿大联邦政府人力资源发展局等全国性机构及一些民间机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评估,并在多种媒体上公布。各高校也利用自身的就业指导中心或其他机构进行统计。
加拿大是高福利国家,其标志之一是劳动者权益得到全面保护。首先,根据加拿大就业保险法,当一个人失业时,他的失业记录立即从不同的渠道(雇主、失业者本人、税务局)送入加拿大人力资源开发局。收到这些信息后,政府有关部门将立即对失业者做出妥善安排,发放失业金、求职补助,安排再就业培训等。因此,无论政府还是劳动者本人,都愿意尽快地将失业情况反映到联邦政府和省、市的人力资源中心去,几乎无一疏漏。所以,加拿大政府公布的失业率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失业情况。其次,凡是在加拿大工作的人,都要有一个社会保障号码,该号码永久使用,故可以根据该卡号对失业人员进行跟踪服务,随时掌握失业者寻找工作、接受职业培训和培训机构的服务情况。所以,加拿大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统计相对简便。
(四)日本:成熟的后续服务
日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主要不是由负责教育的文部科学省承担,而是由主管国民福利和就业问题的厚生劳动省负责。该省在全国主要城市设有“学生职业中心”,作为政府负责介绍和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办事机构。如厚生劳动省所属的“福冈学生职业中心”,就是专门为大学研究生院、大学本科和专科、高等专科学校和专门学校应届毕业生,以及毕业后未超过一年、希望就业的毕业生,免费推荐和介绍工作的专门机构。
除了“学生职业中心”之外,由日本厚生劳动省职业安定局主管,协助学生就业的机构还有日本雇佣信息中心、雇佣开发协会、日本人才介绍事业协会、日本人才派遣协会、 日本招聘信息协会等众多的就业咨询服务机构。在日本,职业咨询市场协助指导毕业生就业。 日本的职业咨询机构已经十分成熟,各种职业介绍、人才中介、人才测评和职业培训、资格认证、就业咨询等与就业相关的中介咨询服务企业比比皆是。毕业生也可以通过这些民间职业服务机构的帮助,寻找自己理想的工作。
一般来说, 日本高校就业率的统计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学校进行统计汇总,上报到厚生省及文部省。另一种情况是由一些机关或新闻机构,通过咨询公司或问卷调查的形式, 向主要公司和一些学生进行抽查, 了解各个就业单位与学生已经签订意向书的情况,给出整体的就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