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为“机甲演员(Robothespian)”的人形机器人正在工厂进行测试。这款机器人可以通过编程使其做出模仿演员的动作。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及教育机构将其作为研究和开发平台。
近年来,“游戏化学习”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词汇。游戏化学习(Game-based Learning),又称学习游戏化,即教师根据学习者天生对游戏的爱好心理与对信息时代互动媒体的好奇心,将游戏元素引入沟通环节,使信息传递更加生动,摆脱枯燥的传统单向说教模式,实现以生为本的人性化教育。因此,部分学者也称其为“玩中学”。
每个人在孩提时代都听到过“玩物丧志”这个成语,“玩”是否真的就会“丧志”呢?其实不然。很多在专门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或是在文学方面有所造诣的前辈大家的孩童时期,都是因为感兴趣才去学习某一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游戏能使人专注某项事物的话,那么也能应用于学习。如今,游戏化学习不仅在线下花开遍地,在线上同样是热闹一片。除了教师与学习者之间面对面的游戏情境创设,还有各种在线学习、手机App趣味学习等,让学习者通过虚拟的卡通形象,以互动、游戏的方式学习知识与技能。
游戏化学习将与移动学习、STEM教育等融合推进教育新发展
不管是慕课(MOOC)、微课、翻转课堂、空中课堂,还是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这些时下流行的教学新方式依旧存在一个前提,那就是学习者首先是具有学习动机的,他愿意通过这些方式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在美国新媒体联盟历年发布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地平线报告》和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等诸多相关报告中,都预测游戏化学习在未来将得到普及性应用,与移动学习、虚拟现实、STEM等结合,共同推动教育发展。
如今,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终端纷纷进入课堂,移动学习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与接受。人们打开手机和平板电脑就会发现,在各式各样的移动应用程序(App)中,游戏App的数量是最多的,而在苹果的应用商店中,给儿童开发的教育游戏也是最受欢迎的。2016年,在全世界流行的《PokemonGo(口袋妖怪)》户外移动式现实虚拟游戏吸引了很多人,设想一下,如果将其中的妖怪替换成学习内容,不就变成了移动式游戏化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近年来,STEM教学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而在国外学校的STEM教学中,游戏化学习一直在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麻省理工学院之前推出的Scratch平台,就被应用到了很多STEM课程中。Scratch是一个游戏化的、可视化的编程工具,用户可以在里面通过拖拉模块开发动画和游戏等。它不仅可以编程,还可以选购外设,如果购买了相关硬件,就可以控制外部硬件设备来进行更复杂的编程学习。
在深圳市宝安区天骄小学一年级的“互联网+游戏化”全课程“小蜗牛主题学习”中,孩子们跟着小蜗牛认识了动物世界的昆虫、植物;在小蜗牛的陪伴下闯关,除了识字、阅读,还在主题活动模式下开展音乐、美术、体育学习。一个个游戏将学习任务串联起来,学科知识相互融合,学习不再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兴趣被激发了,学习效果自然得到提高。
突破障碍,在动机、思维与精神三个层次实现核心教育价值
长期致力于游戏化学习研究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尚俊杰博士认为,目前,教育游戏面临三层困难与障碍:表层困难和障碍主要是人的因素,包括教师、学生等。教师无法拿出大量时间来组织游戏的进行、引导学生的反思和总结,不明白自己在游戏中到底担任什么角色,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策略或方法;深层困难和障碍体现在学习动机、学习行为与学习成效,游戏追求的是沉浸,而教育游戏追求理智的沉浸,两者时常会有冲突;游戏具有自愿性和自由性,而教育游戏进课堂后,成为正式课程的一部分,学生就无法自由选择,自愿与自由无从谈起。这是本质的困难与障碍。
尽管游戏化学习存在诸多的困难与障碍,但在尚院长看来,游戏依然有着核心的教育价值:游戏动机是最基础也是最具操作性的价值,强调将游戏应用到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游戏确实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动机之上的是游戏思维,也称为游戏化(Gamification)思维,指的是将游戏的设计、理念或元素应用到常规的教育教学中,而不是非用游戏的方式不可。例如,一些学习网站常会利用积分、徽章、排行榜等元素来激发孩子们的挑战心,传统教学中教师用给表现好的孩子发小奖状或小红花等,都是游戏思维的运用。总之,游戏化思维的核心在于不是被游戏的外在形式所束缚,而是发挥其深层的内在动机,在教育教学各环节的活动中融入游戏元素、游戏设计或游戏理念。
在赞同游戏化学习的学者眼中,游戏最有意义的价值应该是游戏精神,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代表人能够挣脱现实的束缚和限制,积极地追求本质上的自由。要发挥游戏精神,就要尽量给学习者一些自由度,让他们尽可能地去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游戏化学习的玩法多样,但其本质定位还是在“学习”
游戏正在以超乎我们想象的创造力改变着世界,而游戏化学习也将成为未来学习的趋势之一。像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沉浸式学习,正是通过模拟现实情境的体验游戏来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取更多的选择,超脱教室的空间束缚,得到个性化的、更鲜活的学习体验。
尚院长认为,游戏化学习天然地打破了学科的界限,它的多重系统、多样玩法、小目标推进给予了学习更多选择的自由和“自我构成”的可能,使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拥有更大的空间。比如一些类似于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策略性图像游戏,每次玩都会激荡出不同的策略或同盟关系,除了对图像的敏感外,开放、合作的态度更是致胜的关键。
自2016年开始,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中心小学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游戏研究团队合作,将游戏化教学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在图书馆、影剧院、电视台、校报社、音乐厅、小镇银行、手工艺坊、书画社等多个部门下开设了66门课程供孩子们自由选择。以游戏彰显活力,激活主动参与,实现学生素养的相互润泽。
不管游戏化学习的玩法如何多样,如何的眼花缭乱,作为教育者和学习者,都不能被其表象所迷惑。游戏化学习的宗旨毕竟还是为了学习而服务,为获取知识和技能而服务。游戏化仅仅是一种方式,是为了能让学习者有更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轻松的学习氛围,更便捷的学习渠道,更个性化的学习经历与学习体验,最终获得让自己受益终身。需要锁定游戏化学习的本质,让学习变成如同游戏一般快乐、轻松、愉悦,帮助达到我们真实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