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职院校大多建立了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把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摆到了重要位置。但在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块中,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质等往往重视不够,既缺少足够的课时安排,又常常缺少职称的师资力量。高职院校要想培养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就必须把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放到首要位置。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安心基层、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由于高职毕业生大多是要到农村、厂矿、社区等生产建设最基层工作,他们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最密切、最广泛。从一定意义上说,高职学生更应该树立起对社会的公共责任感。这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角度看非同小可。
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养。由于人文教育的薄弱,学生中“文化贫血”现象日益凸现,而高职学校尤为突出。人文修养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与人相处。高职教育主要是工科教育,更应该强调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如果仅懂理工,缺失人文,那就只能成为“匠”,难以成为“师”。现代工程往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除工程本身的技术问题外,还会涉及与工程相关的经济、法律、艺术、管理等人文社科领域,并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
教师素质同样要高
又有一种观点认为,对高职教师的要求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只要能站稳三尺讲台就行,在师德师能方面不必有过高要求。这种看法,也有失偏颇。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办学类型,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但教师的职责是相同的。办好高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非但不能降低,而且应该更高。
从高职教育的规律和特点看,教师不仅要完成课堂理论教学,而且要有较多的时间带学生进行实验实训教学。实验实训教学更多的是手把手地言传身教,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更多,教师的言行、习惯、学问、人品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更深刻。这就对教师的师德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技高为师,更要身正为范。
从人才培养模式看,高职教育主要是为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师除应具备一般教师具有的素质外,还应具备技能型人才的相关素质。即使是公共基础课教师也应对技能型人才的规格要求和培养方法有较为准确的认识与把握。这一点,从高职教育对师资的要求为“双师型”即可看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与普通本科高校教师相比,高职教师的知识储备应更全面,实践动手能力应突出,对高新技术发展变化的跟踪和研究应更敏锐、更迅捷。
此外,在实践教学环节中,高职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实际动手,还要做大量与实训、实习有关的工作,比如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社区等联系、沟通等,这也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
长远目标不可缺失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都明显不足,但当务之急是要加强“职业性”,而“高等性”方面存在的差距则不必着急。这种重眼前轻长远的观点,对高职教育健康和谐发展是有害的。毋庸讳言,我国高职教育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和后天的“营养不良”,在整个高等教育事业中,仍然是个薄弱环节。除了师资队伍、学术水平、社会声誉等方面与本科高校相比有较大差距,还有两个方面的特殊情况:一是生源大多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者;二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处于探索之中。此外,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偏见较重,尊重技能型人才的社会氛围远未形成。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规律,着眼长远,高起点,高目标,推动学校又好又快地向前发展。
一是软件和硬件要协调发展。高职院校既要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增加教学行政用房以及体育设施、实验实训设备等,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又要切实加强以“双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建设。
二是产学研要协调发展。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也是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如何走出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产学研结合之路,高职院校应加强研究,积极探索,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的可循环链条。同时,要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研究产业进入职业教育后的发展走向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适合产业良性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校企密切合作、产学研协调推进,不仅有利于增强学校的活力和实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而且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也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是党建工作和行政管理要协调发展。要按照《高等教育法》的要求,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要把方向、谋大事、管全局;要在思想建设、队伍建设和校风建设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要坚持以人为本,民主办学,紧紧依靠广大教职员工,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努力形成合力育人的局面。学校行政要全面负责教学、科研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激励、考核机制,让“管理之水流到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