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的战略性人才。近年来,作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时逢“十三五”开局,知识产权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做好培训基地工作既是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知识产权培训和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重要保障。
2017年2月,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的《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以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使用为目标,以人才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为重点,加强对人才的服务和投入,建立一批有利于人才实践锻炼和成长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促进人才成长资源深度融合,引导和促进知识产权人才发挥作用。”以《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为蓝图,各培训基地努力弘扬实干精神,不断狠抓工作落实,较圆满完成了知识产权人才目标任务,赢得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搭建平台网络辐射全国
回望历史,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建设已走过8个年头。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其中提出,要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建设若干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基地。次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始了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建设工作。到“十二五”末期,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全国19个省、区、市批复设立了24家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并带动当地设立了自己的省级、市级培训基地,形成了区域布局合理、品牌特色鲜明、影响辐射全国的培训基地体系。
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各省、区、市知识产权局和各培训基地结合自身优势,进一步聚焦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各环节,针对社会需求开展培训,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00余期,培训3万余人次,比2015年增长20%。各培训基地蓬勃发展,优势互补,初步形成了开放、兼容、共享的知识产权网络培训体系,基本建立更加协调、开放,更有活力的知识产权教育培训格局。
东北、东部、中部、西部,知识产权培训“据点”遍布全国,资源共享,连线成网。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各培训基地举办“全国知识产权培训基地研讨班”,为各基地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通过编制《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交流讯息》,定期发布各培训基地最新工作动态。此外,通过微信、网站等信息沟通平台,及时发布知识产权人才最新资讯,建立起资源共享、团结协作的工作格局。
各基地在加强本地区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培训基地的辐射范围和影响力,引领周边地区知识产权工作的开展。“十三五”以来,辽宁等基地为新疆、云南等地区举办知识产权师资、运营等培训班,上海、湖北、重庆等基地间开展学术互访、联合研讨、远程教学、短期面授等种类繁多的交流活动,不断加强基地间的沟通协作。
聚合资源满足多样需求
“十三五”伊始,全国各基地积极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11月,重庆基地的“王牌”项目知识产权校企对接工程第三期培训接近尾声。2016年开展的两期校企对接培训,较2014年的第一期更务实,更有效:培训的内容从专利代理拓宽到知识产权法务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培训的时间也延长到近40天。来自广药集团、大疆无人机、中兴通讯、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的40余名专家授课,较好地完成了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的结合。培训结束后还举办了知识产权专场招聘会,实现了产学研、校企的衔接和合作。
和重庆基地一样,为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基地按照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使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企业生产服务于人才培养,将企业需求融入到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取、创新能力与实践技能培养上来,探索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的具体实现路径,努力构建完善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现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和企业需求接轨。
为提升人才培训层次和水平,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和企业“走出去”,各基地通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外优质资源开展培训,构建开放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格局;举办包括学术会议、学术沙龙、知识产权论坛等各种知识产权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委派师资出国交流和学习国外知识产权成果,促进国内外知识产权信息沟通与共享。其中,上海基地成立上海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与洪堡大学、波恩大学、康斯坦茨大学、新罕布什尔大学等国际知名院校签订合作协议,每年邀请40多名国外学生来基地交流。通过频繁和深层次的对外交流合作,培养出一批拥有国际视野,具有丰富国际交流经验和处理知识产权国际事务能力的知识产权国际化人才。
发挥优势融入经济发展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形势,如何发挥人才作用,促进人才资源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从支撑宏观决策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从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布局谋篇到为创新主体提供知识产权培训,各基地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为知识产权深度融入经济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
“知识产权智库能够最大程度汇聚专业人才及各界智慧,既是智力资源的‘蓄水池’也是人才培养的‘后花园’,是现阶段我国应对知识产权领域挑战的不二之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黄玉烨表示,依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湖北基地智库紧紧围绕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知识产权难点、重点问题,提出有价值、有影响的新概念、新判断、新主张、新观点、新思想,为研判形势、谋划战略、制定决策提供科学理论和方法,推动理论创新、学术创新、方法创新。如黄玉烨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中国高铁“走出去”应专利先行》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成果要报》2016年第16期上刊登,反响强烈。同时,广东、安徽、湖北、华南理工大学等基地通过举办论坛、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针对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广泛开展研究,积极发挥智囊作用,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布局谋篇、建言献策。
“十三五”以来,结合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各基地还通过开展知识产权服务支撑地区重点产业发展。如陕西基地依托“一带一路”区域优势,开展服务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产权培训;河南基地结合传统农业大省的地域特点,提供农业知识产权管理咨询,并深入各县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产权服务;重庆基地围绕传统汽摩行业、新能源汽车等地区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提供知识产权服务和咨询,有效对接区域和行业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创业创新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各基地聚焦创业创新主体,通过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建设知识产权信息应用服务平台等方式开展知识产权培训精准服务。
“温州是中小微企业的集聚地,有创新活力但缺乏创新能力,服务中小微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人才十分紧缺。”温州知识产权学院副院长叶珺君表示,围绕温州中小微企业振兴实体经济,培育新经济新动能,温州基地与温州市知识产权局一起,依托“专家团”和“教授团”,“把脉”“问诊”中小高新企业,为其量身打造企业创新需求。在温州各个县、市、区,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知识产权温州讲堂”“知识产权与创业”“众创空间创新创业知识产权培训”“知识产权在身边”系列讲座,为不同层次的创业者提供相应的培训、咨询,提升创新人才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依托知识产权打通就业、创业、创新全渠道,实现人才价值最大化。
当前,是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初创期、知识产权战略任务全面完成的关键期和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攻坚期,迫切需要大批高素质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支撑。《知识产权人才“十三五”规划》已明确将培训基地工作作为“十三五”期间知识产权人才重大项目。在此形势下,充分依托和利用全社会的培训资源和人才优势,凝聚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力量,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继续深入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工作,加大对培训基地的支持力度,大胆创新,推动培训基地工作迈上新台阶。
原文链接:http://www.iprchn.com/cipnews/news_content.aspx?newsId=103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