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精神,穿越历史的迷雾,日久弥新;有一种怀念,历经时代的风雨,更臻醇厚。昨天是西方的圣诞节,而今天才是真正有纪念意义,因为是新中国主要缔造者毛主席的诞辰日。”
2016年12月26日,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汽销1601班学生张小林,在微信朋友圈上这样写道。“我们不仅在微信上亮明信仰,还深入社区宣传革命领袖的事迹。”张小林告诉记者。
张小林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教师是郭薇,张小林和他的同学们的这些平时的言行举动,都将作为思政课的平时表现分记录下来。
这是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思政教育实施过程性评价的缩影。“思政教育的成效不仅体现在卷面考试成绩上,更要落实在学生的言行和日常表现上。实施过程性评价,倒逼课程实施和相关活动开展。”该校社科部主任尹清杰说。
政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浙工贸学院思政课实施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根据具体内容,都设计有平时作业,根据学生对待平时作业的态度和完成情况,实施过程化评价。郭薇在教学“理想和信念”一章时,给学生布置的平时作业就是:请你自己设计形式,向社会上和周围的人宣传社会主义信仰。郭老师要求:过程要可视化,效果可呈现、可表述。
对于这一作业,张小林想了很多种形式,最后决定用微信推送、现场宣传、调研等方式宣传革命领袖的先进事迹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张小林在平时作业展示课上,通过PPT、现场视频、调研报告等形式汇报了自己宣传党的信仰的成果。这让郭薇感到惊喜,她说:“巧妙设计作业形式,评价不拘泥于卷面考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思政教育从课内延展到课外。”
社科部另一位教师朱余洁,则把微电影应用到课堂教学和评价中。在教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弘扬家庭美德”章节时,她特地播放了自己拍摄的《常回家看看》微电影,故事生动而感人,演员表演得传神而到位,不少学生看完后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朱余洁因为自己在微电影上的专长,平时也经常引导学生用微电影呈现作业。学生们分成小组,有的做剧本策划,有的自己当演员,拍出了一部部既令人动容、又发人深思的微电影,《碰瓷》《电话诈骗》等微电影从课堂上火到校园里,学生们在制作展示微电影过程中既教育了自己,又感染了伙伴,思政教育变得更加亲切生动。
“目前困扰思政教育的主要问题,一是课堂效果,二是如何从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过程性评价这一载体,可以有效解决这两大问题。课堂上布置平时作业,而且形式不限,学生课外策划实施,边学边做,课堂上或将学习成果通过PPT展示,或将学习成果以微电影展演,或演讲或辩论,把思政理论教育的过程拉长,使思政理论教学入脑入心,真正实现思政理论教学过程与育人过程同步。”尹清杰表示。
“德育分”纳入综合考核
在2016年12月中旬举行的党史知识竞赛中,来自经贸学院的学生包佳辉获得比赛个人最高奖项,同时,包佳辉个人“德育分”也加了20分,这得益于他对党的基本理论知识的熟悉,和对党史的精深研究。
包佳辉在这次党史知识竞赛上的优秀表现,也会计入他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成绩。尹清杰告诉记者,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成绩体现学生的日常表现。3年前,他建议学校将涵盖日常文明行为、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效果、志愿者表现等“德育分”,以10%的比例纳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成绩中。
“德育分”纳入思政理论课学习成绩,体现了学校“大思政”的理念和做法。学生“德育分”赋分不可能完全由校内思政教师完成,基于此,学校创设联动融合机制,对“德育分”实施统筹管理。每学期初,学校都会召开全校思政教育工作会议,参加人员包括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工老师等思政工作人员,部署本学期的思政工作,并对学生“德育分”赋分做出规划,打通学校思政教育理论课和实践活动的内在关联。
林海春是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其实,他还有一个分量更重的身份——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这一身份,可以帮助我提高管理组织学生思政教育的理论水准。”林海春表示。林海春自己在策划组织学生活动时,加强与社科部联动融合,注重活动的育人含量,“德育分”设计赋分,既体现科学性,又体现专业性,确保学生走出思政课,进入广阔的育人天地。同林海春一样,该校辅导员、党支部书记都有另外一个身份,即学生的思政课授课教师。
在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德育分”成了融通思政理论课和思政活动的桥梁。“我们的理念是,思政理论课打下立德树人的理论和思想基础,各种学生活动要体现育人工作对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一定程度上用‘德育分’进行过程性评价,再加上教学管理、班主任管理、学生管理联动机制的建立,最终体现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尹清杰认为。记者了解到,由于大思政教育实现了联动融合,该校学生的“德育分”在学生评价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学生在评奖学金、评优评先中,“德育分”占总分权重达到了50%。“这也是让学生思政教育更好实现过程性评价、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必要保障。”尹清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