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记者 夏灵犀
去年我市以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战略为指导,以科技招商为主线,通过政府搭台、引进人才、培育高校科技园等措施,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做了不少有价值、有创新的工作。一年来,我市招商成果捷报频传,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搭建创业创新平台,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
企业想要可持续发展,既需要平台的“土壤”,又要人才提供源源不断的“肥料”。近年来我市积极致力于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着力加强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以此为契机助推行业提升发展。
温州万洋中强开发有限公司光电及食药机械创业创新园由中山市澳普生活照明有限公司与温州万洋工业城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是我市又一个浙商回归出资建设的创业创新园区,着力于药机光电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孵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去年,园区新上生产线和新产品开发与改建项目15项,进行新产品的生产与开发改进。全年新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46家,涉及医疗、新材料、电子、互联网+、文化创意、设计等领域。
平台搭成后离不开人才的“加持”。为支撑产业集群发展、不断提升创新能力,该创业创新园去年引进“省千”人才11人,其中由瑞立集团瑞安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引进的省千人才就有8人。全年引进1名院士和5名“国千”人才,其中,浙江中创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引进1名院士和2名“国千”人才,浙江启明新材料有限公司、浙江一鸣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研究所分别引进1名“国千”人才。
正如火如荼推进的浙南科技城是我市正在打造的规模最大、主题最鲜明的科技创业创新空间,将重点发展智慧产业、新能源产业、网络经济、生命健康、激光光电等新兴战略产业,积极推动新兴产业的研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目前,浙南科技城已引进首个国字号科研机构——中科院温州生材所,并正与瑞典隆德大学的中瑞生命健康科技园、美国杰克逊实验室中国中心实验室等多个项目投资商进行积极对接,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努力引进投资商及合作开发的专业运营商。
培育众创空间,激发一批青年创客创业
众创空间是“互联网+”时代创业服务机构和新型孵化器的代表,是加速推动科技型创业支撑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市已涌现一批以创梦空间、梦创汇等为代表的创客空间,激发一批80、90后青年创客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去年10月29日,我市首个由市政府主导建设的众创空间——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中心(创客梦工场)正式启用。目前,该中心已引进视显科技等13个涉及电子、互联网+、文化创意、设计等领域的科技成果进行孵化,引进浙江大学等16家涉及技术研发、技术转移、科技金融、企业管理、产业咨询等领域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入浙江红连等民营资本投资设立创客咖啡提供配套服务和市场化运营。同时,中心还与中关村科技园等国内外18家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挂牌温州科技大市场、台湾青年创业就业园,提供20个创客工坊为大学生创业服务,引进台湾青年创业项目2项,正在与浙江工贸、温州大学学生对接。
由鹿城区科技局在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创办的“梦创汇”则选择与中津先进科技研究院构“强强联手”,并利用后者的人才和科技优势打造创新平台。该研究院是一家由从英国牛津大学学成回国的一批博士创办的民营研究院,目前拥有博士以上学位专家20名,并计划于2018年引进博士学位以上专家50名。
加快高校科技园建设,创新产学研合作体制
随着国家大学科技园连续两年获得市级孵化器考核优秀,兰州理工大学温州科技园今年成功落地,近年来我市高校科技园建设速度加快,产、学、研碰撞出创新火花,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去年以来,国家大学科技园加快软硬件服务建设,前三个季度实现产值4469万元,净利润458万元。今年园区新增入驻单位33家(其中虚拟入驻14家),引进院士1名、“国千”人才2名、“省千”人才2名、博士10名。
在入驻的33家单位中不乏高端专业团队,如浙江中创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是由我市首个美国院士级团队建立,项目由美国科学院院士领衔,并拥有由2名“国千”人才、多名博士组成的高层次创业团队。他们计划通过“新型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项目,花三年时间将公司打造成国内外最有影响力的基因诊断中心,成为基因技术领域的领导者企业,“新型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项目将把癌症个性化治疗循环酸诊断系统、便携式智能核酸诊断系统等先进技术带到温州,实现产业化。其中,便携式智能核酸诊断系统不仅弥补了DNA扩增技术的空白,技术指标也处于国际领先。
经校地共同努力,目前兰州理工大学温州科技园的筹备工作也已就绪,将于近期正式开工。这标志着我市共建创新载体工作进入新的跨越式发展阶段,也是我市产学研合作体制创新,融入市场竞争,加快成果转化,开拓创新创业环境取得巨大成效的重要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