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不再是工业化初期时代,需要大量技术性劳动工人,而是越来越需要有创意、会制造的智能化人才,“互联网+”进一步为个性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手段和机遇,创新创业已成为高职教育的时代主题。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审时度势,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与定位,淡化学校与社会的边界,使高职院校成为社会公共资源,让学生能够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畅通无阻”,为企业员工提供重返校园学习的机会。如此,高职教育的平台机体可以延伸到社会各行各业,学生的实践载体可以拓展到更多公共服务领域,学生的特长可以在更多创意空间尽情施展。
高职人才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是各类教育资源要素有机整合的互动过程,其中多元化的平台机体是基础,社会性的实践载体是关键,优势型的智能个体是条件,三者共同构建成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加强平台建设,是办学基本物质条件,是立德树人、让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机体”。在开放的社会、无围墙的院校、资源整合的大趋势下,这个“有机体”不仅包含学校内部的教室、图书馆、实训基地等,还包括校外的实训基地以及各种资源载体,以整合成为一个内外系统完备的平台体系。这就需要建设涵盖政府、产业、学校、科研、市场、应用基地等多元一体的社会大平台,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本领、技能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与提升,从中收获真实的体验与感受。
温州文化创意学院是由温州市委市政府、中国传媒大学与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联合创办的,并以校内浙江创意园为依托,以校外温州各大文创园为实训基地,以温州文化创意协会、文化传媒协会、文化产业促进会等社会行业组织及文化类企业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通过理事会形式,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搭建的办学平台“有机体”。
这个多元化的平台机体,通过校企合作互动机制,建立起彼此互需共振的联系。如学院与温州非遗广场建立“共生性”合作联盟,每周五学生到非遗广场学习体验温州非遗传统文化,非遗广场则通过校企合作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人培养和非遗文化弘扬的功能,进而形成协同创新、合作双赢、目标统一的“共生体”。经过实践,目前已经有7名文化创意学院学生成为非遗大师的“嫡系”传承人。
基于办学平台机体的建设,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到系统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能够拓展社会性实践载体,这里的“实践”不仅仅是学校组织的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还包括参与政府、行业、企业主办的各类社会性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大项目、大舞台的实践锻炼,既能够提高动手能力、道德品质、社会认知等综合素质,又能够为社会作出相应贡献,甚至还会产生一些经济效益,进而使人才培养质量得以全面提升。
温州文化创意学院在办学过程中突破“学校视域”,把社会性服务作为宝贵的实践课程载体,社会实践活动着力点紧紧扣住温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脉搏,为政府、行业、企业做力所能及的实事、尽专业特色的服务。学院以今年3月举办的“2015年温州国际时尚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和今年9月举办的“首届亚洲国际(温州)青年微电影节”为契机,及时调整课程计划,全天候、全方位、全员性参与到这两项温州市政府举办的重大活动中,在志愿者服务过程中提高服务礼仪与技巧,锻炼项目策划与运营本领,感悟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社会基本状况,激发学生自我立德树人的动力与激情。
有为才有位,学院以温州文化繁荣、经济发展为己任,针对温州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创办官方性的《温州文创》专业化杂志,举办社会性的“文创驿站”常态化学术沙龙,启动行业性的“文化经纪人”专项化能力培训。浙江省文化厅还授牌“浙江文化科技创新应用基地”,做到集教学、实践、服务、应用于一体。为社会服务,在服务中提升,成为温州文化创意学院特色办学之路。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个性化,千篇一律培养“标准件”式人才的模式势必被时代所淘汰。高职院校应该注重优化课程体系,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培养个性化人才。这就需要我们科学分析学生的智能结构,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与强项智能,结合社会需求和专业特点,实施扬长教育,不断引导他们促进其强项优先发展,以符合个性化、多元化人才培养原则与发展方向。
温州文化创意学院结合温州乃至浙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际,根据市场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基础的通识课程,优化专业的核心课程,设计精准的方向课程,丰富实践的拓展课程,凸显地方的校本课程。学院还以学生社团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先后成立文创杂志社、文化创意协会、微电影协会、话剧社、公益慈善协会等,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和开展社团活动的时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和突破口。
为了配合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学院还与浙江思珀传媒有限公司合作举办“文化创意班”,针对文化创意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软件工具使用和创意技能技巧等进行学习、培训、实操;与温州非遗广场举办“非遗文化班”,进行温州非遗文化的体验与创意,合作建立“大学生创客空间”,把由自己创意制作的实际产品加以展示、拍卖,把自己家乡的文创产品带来进行交流、交易,使创客空间集创意、制作、展示、交易于一体。目前,在大二学生中,有70%以上的学生找到了他们的兴趣点,有做文化项目策划的、专注微电影拍摄的,还有做瓯绣瓯塑的、钻研木活字的。这样,在专业方向明确、兴趣浓厚、对前景充满信心的基础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百花齐放、百舸争流”成为“文化创意班”的真实写照。(作者吴同喜 系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温州文化创意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