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温州国际刘基文化学术研讨会于12月8日至10日在我市召开。
研讨会期间,来自海内外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将充分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对刘基文化的开发与利用进行深入探讨,以此促进区域文化与经济的和谐发展,推动温州文化大市建设。
“深化刘基研究,打响刘基文化品牌”,是温州文化研究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本次研讨会由省社科院、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市社科联、文成县政府联合承办,内容包括名家学术演讲、学术报告、专家研讨和刘基塑像揭碑及赴文成实地考察等。研讨会开幕之际,部分与会的刘基研究专家学者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刘基简介
刘基(1311-1375),字伯温,明朝开国元勋,封诚意伯,谥文成,其故居现属我市文成县。刘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曾辅助朱元璋一统江山,著有传世文章《诚意伯文集》20卷,为明清散文八大家之一,后人尊其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伟人。
刘伯温比刘基名气大
陈学霖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亚洲语文系特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名誉教授
“这是我第一次来温州,我感到特别惊讶的是,温州人忙着做生意,怎么会有兴趣研究刘基文化,而且把商业和文化结合得这么好。”陈学霖教授与记者刚见面就大发感慨。
“民间老百姓都知道刘伯温,但不一定知道刘基,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老教授打着手势,“从刘基变成刘伯温,这是文化发展的一个过程。”
陈学霖说自己很小的时候听到的第一个故事就是讲刘伯温的,但到高中时才知道刘伯温其实就是刘基,那时候才把两个名字连在一起。“这是一种很特殊的历史文化现象,从而激起了我研究的兴趣。”
陈学霖的博士论文就是用英文撰写的《刘基:一个中国皇帝谋士的两面形象》,他认为刘基的两面形象分为两个阶段,可以从两个名字中看得出来。一是作为朱元璋谋臣和机密军师,刘基精于韬略兵法,屡屡参与战事,出奇制胜,为明朝的开国大业做出重要的贡献;二是在清代以来的民间传说里,刘伯温的名气逐渐升温,后人杜撰了一首《烧饼歌》,说他通晓天文历数,能预知未来,是位被神格化的传奇人物。
“刘伯温的名气比刘基大,说明刘基的事迹经过民间的口口相传,已逐渐演变为一种通俗文化现象,而且刘伯温的神化问题曾经对近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陈学霖说,他目前对刘伯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课题,一是后人假托他的大名杜撰的《烧饼歌》预言书的来历和影响,二是北京盛行的刘伯温制造“八臂哪吒城”的传说故事的始源和演变。
“我研究刘基这么多年,到现在连刘基的故里还没去过,怎么也说不过去,这次一定要抽空去看看。”
刘基堪称世人楷模
全寅初 韩国延世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昨天下午,全寅初和韩国梨花女子大学教授李钟振刚下飞机入住酒店,第一件事就是请浙江工贸学院的俞美玉老师带他们逛温州书城。“我们要多带点温州的资料回去!”风尘仆仆的全寅初和李钟振说。他们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韩国远赴台湾留学,研究中国文学,后来还到过不少中国城市,他们写得一手古朴的繁体字,中文说得比许多温州人还“溜”,是地道的中国通。
谈到刘基对朝鲜王朝的影响,全教授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朝鲜王朝前期正处于中国的明朝,后期是中国的清朝。朝鲜王朝后期,大家很重视、很尊重刘基。那时在朝鲜人民眼里,刘基不仅是一位开国功臣,还是一位大忠臣。朝鲜人民喜欢刘基是因为当时人们有着尊明反清的情绪。”
全教授在他的论文《< 刘文成集>传入朝鲜的情况及与刘基有关的三种小说》中说,刘基不仅在中国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在朝鲜历史上也是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是智慧和忠义的化身,堪称楷模。朝鲜王朝后期,刘基文集及其著述被收藏在朝鲜王室图书馆奎章阁,广为人知。此外,在朝鲜与刘基相关的还有三篇小说:撰写刘基生平传记的《南溪演谈》,讲述刘基后裔刘炫之子刘延寿家事的《谢氏南征记》,讲述刘基第十三代孙刘寻和其子忠烈英雄故事的《刘忠烈传》,它们也都被收藏在王室图书馆藏书阁和乐善斋文库中。在当时朝鲜朝野上下反清尊明、讲求气节的时代背景之下,刘基忠义正直而又波澜曲折的一生,不仅足以使他成为小说《南溪演谈》的主人公,连他的后孙也被描写成了忠义勇武的英雄。
“在朝鲜王朝后期,开始只有做官和读书的人才知道刘基,但是这三篇小说出来之后,很多普通老百姓就都知道刘基了。不过现在在韩国,知道刘基的人已经不多了!”全教授说。
刘基是一位传统哲学家
陈立骧 台湾高苑科技大学通识教育中心主任、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
陈立骧先生是一位热情洋溢的学者,这在初次见面的前十分钟你就可以感受得到。刚一见面,不等你发问,他已经开始了滔滔不绝的学术介绍,范围大到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小到大陆和台湾中文课程设置的不同,都在此列;每一个问题,他都会做详细解答,辅以大幅度的手势,遇到一下难以表述清楚的,他会站起来、四处走动、打许多比方、做各种动作来使你明白。
陈先生研究的是中国哲学,主攻儒家哲学。他谦虚地说,正式开始对刘基的研究是从今年11月2日开始的。但是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洋洋洒洒近万字的论文《刘基< 天道论>初探》已摆在面前了。“刘基的书可不容易念哦!”陈先生说,他考虑的问题主要是刘基到底是不是一位思想家或是哲学家。“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位思想家或是哲学家,就必须对宇宙、对人生,对社会、历史、艺术以及生命本身有总体的见解和整体的观念,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
在《刘基< 天道论>初探》中,陈先生的结论是:刘基认为世界是有“理”、“气”两层:“理”在形上层,“气”在形下层;不动的“理”乘载于会动的“气”之上,并随“气”而动。“理”、“气”都不算是宇宙本体,真正的宇宙本体是“元气”,是指未有天地之前“理”、“气”浑然为一、混沌不分的总体和谐状态。“气”是会失其正,而且是常失其正的;惟“气”虽会失其正,但它终究还是会复其正、复归于“元气”。由于刘基的《天道论》具有系统性,再加上他《心性论》中的“性情关系”与《天道论》中的“理气关系”相近或一致,因此,他认为刘基其实是可列入中国传统思想家或哲学家之林的。
研究明史绕不过刘基
张德信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明史学会副会长
“我对刘基没有做过专门研究,但刘基是明代的一位重要历史人物,研究明史不可能不了解刘基。”在电话里,张德信谦虚地表示,要采访他只要看看他写的论文就行了。
作为明史学会副会长,张德信的研究著作颇丰,曾组织编写了《明太祖周围的群星》(再版时改名为《明代开国功臣传》)。他说自己在研究明史时,无论从哪个方面都绕不过刘基,所以专门花时间写了一篇《略论刘基对明王朝建立的历史贡献》的论文。
张德信认为,其实刘基的一生多姿多彩,在政治、军事、文学、哲学和天文学方面都有着很深的造诣,他在不同的研究者眼里角色是各不相同的。
“刘基辞官后,如果不去南京而是回乡做个隐士,只是一个普通的乡下文人和元朝遗老而已,也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历史名人。”张德信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刘基对明王朝建立的贡献,“刘基在辅助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当时制订的一些治国方略,甚至对清朝都有着一定的影响。”
刘基的才华和智慧,深受朱元璋的赞赏和信任,被视为足智多谋的汉代张良的再生,一日不得离其左右。随着全国统一战争的节节胜利,朱元璋为维持其皇帝威严而产生的多疑和猜忌也与日俱增,于是刘基处事更为低调,每天足不出户,在家绝不与地方官往来。但尽管如此,晚年的境遇依然处于尴尬之中。
历史上的刘基究竟是怎么死的,这在民间有很多种说法,大都倾向于是被朱元璋害死的。张德信认为这些说法虽然至今还没有定论,但这并不重要。“不过,这位明代重要历史人物的最后命运,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刘基因性格耿直而在官场屡遭困境,壮志难酬,最终孤独寂寞,疾病缠身而死。”
刘基何以成为文化
毛佩琦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基可以成为一种文化,现在学术界有一些人不同意这个说法,我的《刘基何以成为文化》这篇论文正是针对这种观点写的。”毛佩琦教授这样说。毛佩琦教授主要研究明史,他对刘基的研究是从朱元璋开始的。
毛佩琦说,不是所有的名人都可以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比如一个文化学家,一个政治家,他们都是单层面的人,而一个人要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就必须是一个多层面的人。他属于朝廷,又属于民间;他在正史中有记载,又在野史中能找到身影;历史上真有其人,但他又可能被塑造成神,他对社会的影响广泛、深远而又多层面。刘基具备了上述特性。他既是一位儒者,又是一位谋臣;既是一个贤相,又是一个预言家;在民间,他还是一位神人。
毛佩琦教授在他的《刘基何以成为文化》一文中说到: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有一个最简单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现代汉语词典》)。以一个人的名义命名为文化,显然不是指这个人的履历、成就,甚至也不仅仅指他的思想,而应包括更广泛的内容,他与社会各层面的联系和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宗教的、民俗的、艺术的等等。由此反观,如果一个人,他的社会联系范围不广、社会影响有限乃至虽然影响很大,但影响领域单一,都不足以成为文化或文化现象。刘基恰恰是一个有着广泛社会联系,在社会各个层面和领域都发挥了巨大影响的人,因此把刘基和与刘基所关联的一切统称为刘基文化就是恰当的了。刘基文化的内涵广泛,不仅涉及到了政治层面、权谋方面,同时刘基独特的人格魅力、爱民情怀、清高品格以及他的思想、诗文都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
还历史一个真实的刘基
周群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副主任、中文系博士生导师
“刘基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有一个鲜明的特点,他的思想理念通过自身的影响力,最终形成治国平天下的社会实践。”周群认为,古代许多思想家虽留下著作,但没有社会实践,而刘基在辅助朱元璋打天下和治国过程中,将自己的思想理论和社会实践充分得以结合,因此研究的价值非常大。“但历史上关于刘基思想文化方面的讹传太多,我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还历史一个真实的刘基。”
1995年,周群出版了国内第一部《刘基评传》,侧重于研究刘基的思想文化,这是当时200本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的其中一本。这次他的《论刘基以守道为核心的忠孝观》论文,其中提到刘基有别于时人的“事道不事君”的思想,最终导致与朱元璋的关系产生裂痕。
周群与刘基结缘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末,他从刘基文献考说入手,查阅了刘基的大量原著,并深入文成实地考察,最后得出结论:刘基的核心思想文化主要表现为“以民为本”、“以道事君”以及“天地之盗”等方面。
周群解释道,刘基提出“天地之盗”之说,旨在告诫人们所获取的一切物质,其实都是“偷了天地的东西”,如果偷了太多,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与当今社会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值得一提的是,周群在撰写《刘基评传》时,曾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刘基后裔保存的家谱进行了考证,使其更为丰富全面,并将刘基家谱的时间追溯了50来年,从而使后人对刘基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刘基在民间是位传奇人物,上知天文下懂地理,能预测600年以后的天下大事。“这些当然是神话,但刘基掌握的自然科学知识,显然比同时代人要懂得多。因此,对于先贤的研究,我侧重于辨清真伪,汲取精华,从而使古代真正的思想文化精髓得以延续。”
要客观中肯评价刘基
田澍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导
“我是在研究朱元璋时开始接触刘基的。在来温州之前,我并没有把刘基同温州的地域联系起来,这次来温州,我一定要去文成看一看。”昨天,田澍教授在给浙江工贸学院“人文大讲坛”做完题为《文化创新和人文关怀》的讲座之后,这样对记者说。
“朱元璋笼络了一批当时最杰出的智力群体,在他身边有一批像刘基这样的智囊团在为他服务,这是他能成为帝王的重要原因,而李自成虽在战争中取胜,却因为人才匮乏不能巩固政权、平定天下。”田教授说,他主要研究明代的政治史和文化史。他认为,刘基著书立说,对文学、哲学的贡献都很大,但是他的许多思想和智慧是通过政治活动体现的,他的成就很大程度体现在帮助朱元璋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上。
田澍教授的论文《最近二十多年来大陆刘基研究综述》,对二十多年来大陆学界对刘基进行的多角度的研究做了简要综述。这篇文章认为“在立国建制期间,刘基敢于直言,献计献策,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休养生息、巩固明王朝统治的政策,为明王朝初期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明初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研究刘基,有利于加深对元末明初政治、经济、文化的理解。”田教授也指出,刘基是元末明初的一位突出人物,他的渊博知识几乎囊括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多个领域,因此神化刘基的传说故事也愈演愈奇。在民间,老百姓可以夸张业绩、神化刘基,但是学术界对刘基的研究不能拔高也不能贬低,而应当尊重历史事实在对刘基资料充分发掘的基础上,对刘基其人其事做客观、中肯的评价。
我是一辈子“吃刘基饭的”
吕立汉 丽水学院副院长、文学教授
吕立汉是国内最早一批研究刘基的学者之一,他从1998年开始,前后花了两年多时间,撰写了一部《刘基评传》,这是迄今为止已问世的第三部刘基生平传记。
这部《刘基评传》以传为主、以评为辅,以刘基生平年序为纵向脉络,穿插其一生的事迹。
对于多部《刘基评传》的问世,吕立汉表示“每个人的研究角度都不太一样,不同的著作有不同的亮点。”
这次赴会,吕立汉带来了一篇关于刘基诗词考证的论文。他说自己最初就是从研究刘基文学入手的,后又以历史角度切入,如今正全方位研究刘基的生平、文学创作、功过是非等等。他戏言自己是一辈子“吃刘基饭的”,据悉目前靠研究刘基而评上教授的,国内只有两位,他是其中之一。
出于对刘基的景仰和学术研究的需要,吕立汉几乎每年都要去刘基故里走走看看。在刘基去世500多年后的今天,因为行政区划的沿革,青田和文成的刘基故里之争至今还在延续,这自然也是他关注的一个研究话题。
“对于刘基故里之争,我始终遵循一个原则: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吕立汉认为,历史上刘基就是青田人,这是不可否认的,因为那时文成县还未成立。1947年,泰顺、青田和瑞安三地边界析置出文成县,并以刘基的谥号作为县名,来纪念这位历史文化名人,既然如此,怎能不认为这是刘基的故里呢?
“所以,刘基既是青田人,又是文成人,他不仅是两个县的共同文化名人,也是浙江乃至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
刘基诗歌风格似杜甫
黄世中 温州大学教授、中国山水诗学会秘书长
黄世中教授主要研究唐宋以及宋元明清时代的诗歌。“刘基的诗歌我很熟悉,元末明初刘基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仅次于高启。”黄教授说。
刘基不但是我国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还是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诗文大家。对于刘基的诗歌,黄教授早已是耳熟能详,比如说到揭露元末社会官民对立情况时,黄教授张口就是“官司职防虞,当念怀善良。用民作手足,爱扶勿害伤。……丁男逃上山,妻女不得将。”(《赠周宗道六十四韵》)描写军事战争题材的,“城外萧萧北风起,城上健儿吹落耳。”(《北风行》)表达悲壮、苍凉情感的,“登高见万里,怀古使心伤。伫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感怀》)
据黄教授介绍,《全明诗》中收录了刘基的诗歌1392首。刘基的诗歌主要反映元末明初时期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尖锐等社会问题;表现受到统治阶级压抑、怀才不遇的忧郁(主要在遇到朱元璋之前);战争烽火给人民带来的不幸和遭遇。他的诗歌想象奇特、语言瑰丽,风格沉郁、雄浑、苍凉,与杜甫诗歌风格相似。黄教授这样评价刘基,“他具有投身农民起义的思想基础,但在他的身上又体现了各代知识分子积极从政和退隐江湖的矛盾思想,明哲保身和内方外圆的痛苦抉择。”《四库全书·诚意伯文集提要》这样评价刘基:其诗沉郁顿挫,自成一家,足与高启相抗。其文闳深肃括,亦宋濂、王之亚。杨守陈谓:“子房之策不见辞章;玄龄之文仅办符檄,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可谓千古人豪!”
温州需要刘基文化调和
陈守文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刘基文化研究所所长
“在我们老家,大家不管刘基叫‘刘伯温’,我们叫他‘太公’。”陈守文的母亲是刘基第二十二代子孙。“我在文成的老家距离刘基庙不到5分钟的行程,我是从小听着有关刘基的各种民间传奇故事长大的。我在文成中学上学时的历史老师郝兆炬先生就是《瓯越丛书刘基评传》的作者,他是温州自发研究刘基的第一人。”陈守文说。受郝老师影响,陈守文于1963年考入原杭州大学历史系学习,而后参与刘基文化研究,也几乎是因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亲近感和一种血脉相连、世代传承的复杂情绪。
2003年,陈守文离开了在杭州的工作岗位,开始在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筹备建立刘基文化研究所,组织师生开展刘基文化的研究和研读;同年,开通“刘基文化网”,成立学生刘基研读会;2004年,成功举办全国刘基文化研讨会,搜集刘基文化有关论文40多篇。
陈守文在与该研究所副所长俞美玉女士合作的论文《开展刘基文化的研究和研读树立工贸学院的人文特色》一文中说,开展刘基文化的研究、研读正是由于该校认识到人文教育对高职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所以选择刘基文化的研究、研读作为该校的人文特色,一是由于刘基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多元文化价值;二是刘基文化包含丰富的人文内涵;三是刘基可谓温州传统乡贤文化代表,他在温州民间影响力大,对学生的影响力、感染力、说服力都更强。他还认为,“重商重利”的温州文化也应当用刘基文化中的“重信”、“重知”加以调和,从而使温州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以上专家排名不分先后)
撰文 方欣慰 叶锡环 俞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