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荨工贸学院学生在进行数控技术编程训练。 |
见习记者 刘曜
“我在车行边工作边学习快半年了,对现状我非常满意。”温州大学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陈勇说。虽然7月份才正式毕业,但是陈勇和他的23名同班同学却早已找到工作。截至6月19日,该专业所在的机电工程学院,3个本科专业、2个专科专业就业率达到了98%,剩下的学生也已与单位达成意向。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该校近1500名应届毕业生中,85%以上的毕业生在毕业前一个月就签订了就业协议,其中电子工程系、管理系、汽车与机电工程系的毕业生,早在三个月前就实现了“零库存”。一些用人单位评价这些大学毕业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手快”。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式下,他们却成了企业争抢的“香饽饽”,原因何在?
顶岗实习
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去年寒假,学院就向我们推荐联系了很多与本专业相关的汽车企业,供我们实习。”陈勇说,“这次实习安排对我们至关重要,学院通过与实习单位协商,学生表现好的,可以直接与单位签订就业协议。”
对这样的实习,陈勇他们早已准备充分。从大一开始,学院就安排他们,进入各车间、实习基地、企业进行试训。陈勇介绍说:“我们先后到杭州汽车发动机厂、中山沃尔沃汽车车间等单位实习,很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人际关系、动手能力等也迅速提高。”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电子系学生黄传文说,扎扎实实学好基本功很关键。去年他在亚龙教学仪器设备有限公司实训时,一个老员工对他说,比如拧一个螺丝,虽然很简单,但你也不要小看它,要拧到恰到好处,并且还要求速度,很不容易。“虽然我们是大学生,企业的老员工有的是高中生,甚至是初中生,但他们的动手能力非常强,这些都需要我们到一线去才能学到。”黄传文颇有心得地说。
经过一两年的锻炼,这些肯干、能干、上手快、留得住的大学生,自然受到企业欢迎。今年3月份,陈勇等都被实习单位直接留用。
工学结合
毕业生越来越抢手
据温州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马光教授介绍,学院通过实习基地向企业推荐、输送人才;学院、教研室以及任课教师经常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听取企业的用人标准和要求,邀请企业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使学院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同时,学院从学生一入学,就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经常性地邀请业内人士,为学生开设与本专业有关的讲座和论坛,减少了学生就业的盲目性和模糊性。
同时,该学院非常重视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在省内尤其是本市共建设了十几个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如杭州的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温州的温州华特销售有限公司等,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导师让学生带着专业设计课题去实习更有目的性,效果很理想。
而“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成了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制胜法宝”。他们将学生学习的主课堂由教室挪到生产型实训车间或企业。成立了14个实训中心,70个实训室。例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成立了“浙江工贸拟景大酒店”,并接管学院专家楼。
经过多年实践,“工学结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怕找不到工作,反而是“抢不到”学生的企业有些着急,不少企业在学生毕业前就来预订。
启示: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是成功就业关键
马光说,经过长期“工学结合,充分实践”的探索,学校认识到实践基地的重要性,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手艺”专业,还是一些理论性强的文科专业,通过就业指导、充分实习,为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和实践能力,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才能提高就业成功率。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院长何向荣说,温州私营经济发达,学生就业潜力非常巨大。关键是,高校要培养出适应企业的人才,切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目前,学院前期与企业合作取得的成绩,为“工学结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校统筹内部各种资源,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机制创新,以企业为中心开展合作,形成典型经验,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