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省委、省教育厅、省工商局等联合开展浙江省大学生“创业之星”评选活动,日前产生了10名省大学生最具潜质“创业之星”(在校生创业)、10名省大学生成功“创业之星”(毕业5年内创业)。我市高校3位学生榜上有名,他们分别是:浙江工贸学院的丁鸣奇、潘祥生及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的白炳卫同学。
前天,笔者走访了其中两位创业之星丁鸣奇和潘祥生,让我们共同分享这些新的校园榜样背后的故事——
丁鸣奇省最具潜质“创业之星”
创办音速网络科技公司
潘祥生省大学生成功“创业之星”
创办温州主力科技公司
杨斌英/文
初见丁鸣奇和潘祥生,是在浙江工贸学院的创业园,这里是他们最初和现在的创业阵地。丁鸣奇的公司就在二楼,几台电脑,一张营业执照,办公室的摆设极为简单。而潘祥生因为公司规模的扩大,已经把公司外迁了,但这里的工作室仍然还在运转,办公室里依然陈列着他当初代理的一些产品。
工作室是最初发源地
“温州的大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无处不充满着创业的生机,”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丁鸣奇和潘祥生表示了共识,他们说,最初创办工作室,尽管是小打小闹,却为他们以后办公司积累了实战经验。
丁鸣奇是宁波人,进入大学的第一年就非常活跃,进工作室参加实践,也参加各种校园活动。这期间认识了海尔温州公司直销经理温经理,组织起了海尔校园直销队。这使得他第一次萌发了要创办一间自己的工作室,并且注册成自己企业的想法。2006年2月开学初,丁鸣奇终于如愿以偿,组建了“致远文化传播工作室”,并自主发行第一本致远期刊。此后,工作室不断转型接洽各种业务,寻找合作伙伴,从校园开始走入社会。
对工作室的经历,潘祥生也表示了同感,他说,当初开工作室时曾经开了个网店经营各种运动品牌,熟悉了电子商务的一整套流程,而他现在公司的两大业务鞋类品牌招商网和买鞋网都是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
转型中孕育新的生机
创业的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失败的经历都孕育着一个新的生机。
丁鸣奇的“致远工作室”发行了第一本大学生期刊《致远》就停刊了。由于对成本和商家定位的失败,工作室走进了低谷,濒临被取缔的危境。2006年7月,丁鸣奇决定重组工作室,更名为“音速网络科技工作室”。有了第一次的失败教训,丁鸣奇对此次的转型开始深思熟虑。他寻找到了软件班的同学合作,以减少风险,把重点业务定位在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网站制作和软件开发上。之后,为了拓宽工作室的业务,丁鸣奇和他的队友们从最初的移动10086咨询走到了温州移动新城营业厅寻找销售经理,组建了移动工贸校园直销队。在建队后短短5个月内,创造了近13万元的利润。2006年月12月,正式注册成温州音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与音速网络公司相比,潘祥生的工作室走到公司的历程颇费周折。初期,他的工作室主要经营一些很零散的服务行业。在校内卖IT产品,接着拿到丽水地区的鞋套机总代理后,骑着三轮车在丽水串街走巷找合作,这些都让他小赚了一笔。然而之后他代理了网上卖学习卡,做了两个月却血本无归。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气馁,接着开网店做过运动品牌的销售……“在创业这条路上,我们的工作室一转再转,每一次转型都面临一次新的考验。”回忆起创业初期的经历,潘祥生深有感慨地说。有了这些成成败败的实践经验,他结合本专业鞋类设计,成功运作了鞋行业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与鞋世界导刊》等行业媒体达成战略联盟,正式成立了网络信息公司。
有备而战传承创业种子
“信心,努力,奋斗,这是创业路上不可或缺的东西。”获得省大学生成功“创业之星”的潘祥生谈起创业成功的经验说。对于在大学校园里创业或是正准备创业的学子们,他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建议要“有备而战”,这样才能让创业的种子传承下去。如果缺乏信息指导,也不做市场调查,或是几个朋友坐在一起,只是接些单子来做,很难做出成绩来。
短短两三年的发展,如今潘祥生的温州主力科技公司,已颇具规模,拥有固定职工20多名,主营鞋类行业门户网站运作及电子商务推广。先后与奥康、蜘蛛王、飞鸵等知名鞋企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还在校园里的丁鸣奇也已是音速网络科技公司的“小老板”,该校目前使用的公寓管理软件就是他开发的,温州移动公司经营部的有关分销、代分销管理系统的开发业务也由他代理。
相信,像丁鸣奇、潘祥生这样的创业新星们还有很多,从刚开始组建工作室到现在小有所成,从零零散散的服务型行业做起到在创业大潮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他们,走在了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前沿,奋斗点燃了他们的梦想,让他们成为新的校园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