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生产性实训旨在加强职业学生动手能力。生产性实训既是一种职业教育思想和理念,也是一种复杂的方法运用。高职生产性实训机制的建立、完善和规范,需要教育理论的支持和对实践的认真总结。
综合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明确的职业定向,人才培养的职业特点十分鲜明,核心职业能力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轴而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在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中,动手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因此提供和创造让学生能动手的实践环境,在物质条件、时间保障、技术指导等方面给予支持,必然成为高职院校的要求。
生产性实训是一种真刀真枪的实践,在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上属于高层次的实践。接受专业的实战考验,考量的既是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意志,同时也是对职业技术、职业应用能力、职业综合适应能力的检测。尤其从模拟性生产实践到生产性实践,前者的演练程序是既定的,结果的评价主要倾向于理解或操作的正误,而后者的生产是开放的,工序流程虽有既定性,但实施过程的变数仍较大,生产产品质量合格与否,已经转变为一种责任承担,它关系着工作者信誉度的建立。可见,生产性实训是职业能力的综合培养,其独特的教育性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
实践中存在三大误区
高职的生产性实训确实在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上由教育化向教育职业化迈进了一大步。但生产性实训是高职教育进程中极为特殊的实践方式,其对专业的针对性、生产设备、技术条件、指导师资、上岗学生的能力基础等要求较高。许多高职的专业和学科并不具备生产性实训的条件,也在硬撑着搞,其效果令人担忧。具体表现在:观
念层面的“一刀切”。主要表现在不从专业实际和学科特点、学制和年级差别考虑,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上搞“大一统”。更有甚者,将生产性实训片面理解为学校内部的生产与教学的一体化建设,盲目引进生产项目,将学校有限资金过多投入到生产性设备购置、场地租赁等方面,既加重了学校负担,又削弱了学校必要的基础教学设备配置的投入。
效果层面的“形神”不一。主要表现在形式化色彩重,把生产性实训当作评估的砝码而开展校企合作,学生进入生产环节走过场;缺乏针对性,有的学非所用,有的因合作企业提供的实训岗位有限,学时荒废较多;实训教学质量监控乏力,学校对生产性实训过程的学生管理及实训效果没有形成相应的制度,放任状态突出。接受学生实训的许多企业,虽然挂了与学院合作的实训基地的牌子,因经济效益驱动不可能花更多精力去培训学生,再者,师傅自身的能力也不足,实训学生就直接被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学生表面上了岗,但只能接触最简单的工作点面,机械性地重复操作,这种实训确实与学校初衷相差甚远。
方法层面的简单化。主要表现为将生产性实训与学生进企业、参与生产环节劳动等同起来,没有深层地从学生专业学习、专业技能训练和能力提升的角度来安排。关注点只放在学生有厂进,有事做,过程不出事故即可。有的是挂着学生自主择业的牌子,将生产性实训的时段变为学生自己找企业、找实习点,为数不少的学生大量时间和精力就花在联系环节上。
实训需走科学化之路
遵循规律,科学定位。高职生产性实训的本质并不是追求生产价值和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核心还是人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一种途径。高职的生产性实训是真正的生产,要求职业人具备真正的工作态度、真正的劳动技术、真正的劳动责任,对于实训的高职学生是全方位的锻炼和培养。但从学校的准职业人到企业的职业人,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单靠学校来实现。有的高职提出培养“无缝对接”、“零距离上岗”等口号,其实是对高职教育职能的过分夸大。就高职生而言,整个实训过程中的职业角色只能是准职业人,“工中学”和“学中工”还是学生实训最根本的出发点。
运行方略科学化。高职生产性实训的科学化,在策略上必须考虑“三性”。一是学习性。高职学生的生产性实训最根本目的仍然是学习,这必须坚持。能顶岗实习,保障学生应得的劳动薪资理所当然,但要强调的是生产实训也是教学的内容,是职业学生必须完成的“作业”。相关知识和技术的习得是实训检测的核心,产品多少、薪酬高低虽然是实训效度的重要标示,但并不是核心指标。二是“生本性”。生产性实训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进行通盘策划和考虑。如专业的对口性和相关性、学生个体发展选择和学习规定性的协调与指导、学生个体差异的对待处理等。三是实效性。生产性实训要让学生有所学、有所为、有所得,要从制度上确保其务实性和效益性。
制度规范化。要保证生产性实训的顺利进行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教学和管理的机制及制度建设很重要。在学校内部,要按照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能力的要求练好内功。同时,要在教学和管理的细节上完善机制,如分解课程,划定并明确实训中要完成哪些学习内容,在上岗前要让学生准备哪些基础能力,上岗后要继续给予哪些技术帮助。考核评价完全按学校知识性或者企业生产性来考核都不合适,应依据生产实训的内容和规程制订,充分考虑到工学特点的知识性和技术性的综合素质考核。
加强基地建设。实训基地的建立需要企业具有一定岗位群的接受容量和能力,在同行业生产设备中具有先进性和智能化水平,师傅具有较高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当前企业主动参与和接受高职实训的积极性不高,使高职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面临重重困难,但基地建设事关人才培养,选建基地需要慎重。从影响看,教育环境和教学条件太差的基地,对学生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价值取向会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生产性实训基地宁缺勿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