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看工贸   >   正文

开发不足,理念落后,这是温州旅游品牌打造之痛——处处花开难成园

作者:王舒 夏晶莹  来源:温州日报12年7月26日第04版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0日 21:14  浏览:

作者:王舒 夏晶莹 来源:温州日报12年7月26日第04版 加入时间:2012-7-26 11:06:21 浏览:218

同样看海,洞头和南麂有何差异?同样看山,北雁、南雁有哪些不同?这是外地游客来温常常会问的问题,更是困扰温州旅游发展的难题:从雄奇雁荡到悠悠楠江、从东海渔歌到都市风光,虽然温州坐拥省内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虽然各种旅游特色组合拳层出不穷,但至今叫得响的品牌仍是绕不过雁荡山、楠溪江。为什么“特色线路”不够有特色?为什么温州旅游始终缺少精品品牌?

乱花渐欲迷人眼背后,暴露了处处花开未成园的困惑。
旅游产品分散
满天星星不见月亮
温州旅游资源丰富,景区面积占全市面积的1/4。从“魅力山江海”、“五彩瓯之南”到“激情夜温州”、“瓯越文化怀旧游”,近年来温州旅游品牌层出不穷,多条特色旅游线路应运而生。然而,满天星星不见月,最终叫得响的精品旅游品牌寥寥无几。
大部分游客眼里,温州称道之处仍是雁荡山、楠溪江。“南麂的海好啊,浙江省绝无仅有,全国也是少有。”杭州资深驴友王涵感到不解,温州有山有水有村有海,许多景点可圈可点,却始终难以形成三亚、九寨沟那样的带动效应。
“山水大同小异,可替代性太强,如果没有特别吸引人的亮点,对游客而言的确可去可不去。”浙江工贸技术学院导游专业教师高哲一针见血,温州的旅游景区景点始终在走“卖山水”的老路,如北雁和南雁、 洞头和南麂、楠溪江和寨寮溪等等,产品雷同缺乏特色,导致大部分旅游资源没有发展。
老品牌缺乏发展后劲,新品牌始终也难以唱响。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雁荡山风景区的接待人数已经达到百万,时至今日,该景区接待人数仍只有200多万人次左右。20多年时间,温州游客增长明显乏力。而同为5A级景区普陀山景区,年接待游客量近500万。
曾经一度,温州各地赏花游、采摘游、农家乐等旅游新产品吆喝得欢,但如今真正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却难有零的突破。以遍地开花的杨梅节为例,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地只是坐地叫卖缺乏深度开发与培育,杨梅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反而比不上办得晚的仙居、青田等地。
“同样的山水,看了20年,还会有人再来看吗?”市旅行社协会会长王小洪反问。他指出,包括雁荡山、楠溪江在内,温州许多旅游资源开发仍处于半成品或原始资源状态,只见星星不见月、处处开花未成园,意味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尚未产生带动效应,始终未转变成旅游经济。
多年吃山水老本
唱腻的老歌需新调
为何开发多年温州旅游仍然只有信手拈来朵朵鲜花,缺少精心打造的园景?为何品牌打造仍只停留在对山水资源的初级开发阶段?
“缺乏深度开发,璞玉也难成精品。”王小洪认为,温州旅游老品牌开发不足、新品牌缺乏新意,现代旅游消费山水的越来越少,玩休闲、玩体验的越来越多,关注人文休闲的也越来越多,但温州大部分旅游产品缺乏系统规划和深度开发。
以雁荡山为例,雁荡山风景旅游管理局副局长万帮乐指出,目前雁荡只形成“景区+城市”的模式,游在雁荡住在周边;旅游产业是个综合性产业,“吃、住、行、游、购、娱”旅游的六大元素缺一不可,现有格局开发不足,导致雁荡旅游产业踯躅不前。
就在我们吃着“山水”老本的同时,周边地区已经开发新的卖点。邻居安吉,原本只有一片竹林作为卖点,如今新建了温泉、人工滑雪场,形成了夏天去竹林避暑,冬天去江南天池滑雪的特色休闲游。江南天池度假村、大竹海、中南百草园等景点皆入围了浙江省旅游品牌竞争力榜单。“名人故里”绍兴,如今锦上添花,20年打造的宛委山樱花林现已成为华东最大的樱花林,每年的宛委山樱花节吸引近10万人赏樱。
不论是“休闲游”还是“花经济”,安吉、绍兴的例子都突破单纯“卖山水”、“卖人文”的老路。温州旅游资源的深度、广度远不输于安吉、绍兴,输的是对先进旅游理念的把握。温州旅游“十二五”规划中提出,要提升温州旅游产品的文化、经济、社会内涵,凸显温州产品特色。抓特色,是区别于其他地区,以自身优势推动旅游品牌打造的唯一途径。
唱腻的老歌需要新唱,点哪首歌要定哪个调,我们还需要问问观众的口味。温州旅游在寻找特色,打造精品的路上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12年08月10日 21:14

版权所有: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 j9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旧版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