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姜巽林) 温州立志成为省内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地区之一。昨天,市委市政府发布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等“1+8”系列文件,犹似一份“决心状”:我市将在2015年基本形成高等院校空间布局,在2020年全面完成高校校园建设,普通高校在校生约达20万人,成人高等教育规模约8万人。
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共有普通高校80所,在校生95.9万人;而我市仅有7所普通高校,在校生数7.5万人。这组数据背后,是我市高等教育发展不足,数量、规模、质量、内涵都不够“给力”的现实,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求贤若渴”。
基于这一实际情况,此次出台的系列文件,从高校空间布局、人才引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新的目标,为我市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克服人才培养瓶颈、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勾勒发展“线路图”。
本科院校将达8所,在校生规模为"十二五"初两倍
在全新的高等院校空间布局蓝图上,共有8所本科院校。其中,温州医学院、温州大学、温州医学院仁济学院、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等4所为扩建院校,温州肯恩大学(筹)、温州商学院、浙江正泰学院等3所为新建院校,还有温州大学瓯江学院(温州华侨大学)1所为迁建院校。据悉,8所院校在校生规模可超过9万人,达到“十二五”初的两倍。
乐清、瑞安等经济发达、人口聚集的市(县)将创办应用型本科院校。此外,温州医学院拟申报更名为温州医科大学,以医学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力图办成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温州大学则将成为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高职院校除文成泰顺,各县(市)都将创办一所
根据文件,除文成、泰顺外,各县(市)均要创办一所高职院校。今后我市将共有12所高职院校,包括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等8所新建高职院校,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等3所迁、扩建高职院校,和现有的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在校生规模可达11万人,将是“十二五”初的4倍。
文件还就在温高职院校如何提升培育人才的能力提出要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要提升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内涵;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要建设全国示范性职教集团;温州科技职业学院要建成农科教一体、全省领先的农类特色高职院校;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则要达到全国民办示范高职学院水平。
此外,我市还将借着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点工作的东风,创新职称评聘、自主招生、公共财政投入等体制机制,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
人才引进分为6类,提供相应住房货币补贴
今后,高校人才引进对象将分为6类,先后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及相当人才;省特级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钱江学者”特聘教授、省“千人计划”人选、具有突出学术贡献的博士生导师及相当人才;具有正高职称、学术造诣深厚的专业教师(年龄50周岁以下);海内外优秀博士或具有学术发展潜力的副高职称专业教师(年龄40周岁以下);紧缺专业硕士研究生或讲师(年龄30周岁以下)。
住房货币补贴根据引进人才的类别而定。第一、二、三类人才,住房货币补贴标准面议;第四类人才,提供住房货币补贴120-150万元;第五类人才,提供住房货币补贴 90-120万元。引进人才的服务期一般为 10 年。住房货币补贴按服务年限均摊,分年支付。
校企合作根据产业需求,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
在校企合作方面,文件提出由职业院校与企业、行业等合作组建相应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重点组建我市支柱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等相关专业。职业院校还可以和企业共同探索以龙头企业或生产车间、生产线为载体的校企联办实训基地,促进校企在人才、设备、技术、科研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在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等项目建立合作。
“职业院校依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探索各种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中长期订单式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探索与行业企业共建共办专业”——根据文件,今后,企业还可以给职业院校下“订单”,根据所需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