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学院两个汽车维修班八九十名学生今年六月份毕业,可现在早已被10多家公司‘抢走’,他们让学生先去实习,待拿到毕业就要签订劳动合同。”昨日,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书记冯士活告诉记者,他面对汽修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表示乐观。但是院方乐观的背后,也折射出我市汽车维修人才市场另一方的忧虑问题——汽车企业一直存在汽修人才饥渴状态。
近年来,随着温州人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家庭汽车拥有量大增,从而推进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随之而来的是汽车维修人才供求出现严重失衡问题。我市百多家汽车4S店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汽车快修店遍地开花,而这些店家一时又急需汽车维修技工来维持正常运行,于是,企业老板以提高工资待遇来挖人,但毕竟僧多粥少,对行业来说,人才缺口永远存在。据了解,目前一般规模的店家均短缺汽修技工三四名,供求失衡现象十分普遍。但究其原因,供求双方都存在深层次的问题。
从供的方面来看,首先是高职院校输送人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由于人才培养规模的扩大,不像商品生产规模扩大那么简单,一投入就产出,它除了硬件设备投入外,更重要的是师资力量需要加强,而懂理论又有丰富的实际经验的教师非常少,这阻碍汽修人才培养与发展,也导致人才供应不足。
从求的方面来看,企业需求量大,但给予汽车维修技工工资待遇相对不高,汽车维修人才因此流失。冯书记介绍,他们学院汽修学生就业岗位有三类——4S店汽车维修岗位,保险公司事故车测量定损岗位,外贸公司汽车零部件贸易工作岗位。一般而言,汽车维修岗位的工资待遇不如后两者,车辆定损岗位的工资待遇最高,工作三年以上,月薪达6000-7000元,往往是维修岗位工资的二三倍。因此,维修技工往往出现两种流向,一是流向保险行业,二是流向其他收入高些的行业。而即使留在汽车维修行业,也是为了数百元的增资频频跳槽。一位姓刘的外地维修技工近日决定转行,他说,“这岗位工资实在太低,一个月2000多元,在温州生活成本高,买不起婚房,老婆都讨不到,还是回家乡做生意,比这儿好。”
其实,温州汽车企业也有其苦衷。温州迅通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向东说,汽车维修人才素质普遍不高,市场上低级技工占多数,工资待遇自然难以提高。如果招聘到实际工作能力强的高级汽车维修技工,企业会给高工资待遇,但此类人才甚少。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汽车维修人才的缺口现象?专家认为,大部分父母在子女教育方面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搞科研、做管理,不愿意让孩子去当技工。其实。现在很多企业在招聘高级技工时,给予的待遇比一般的本科生还要高,甚至超过硕士研究生。因此,考生和家长要及时转变人才培养观念,让更多高素质的学生充实汽车维修技工队伍。同时,高校应不断壮大汽修专业的师资队伍,加快汽车维修人才的培养。此外,需要企业和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密切合作,通过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适于汽车行业需求的维修技工人才。政府应鼓励企业以参股等方式向高校投资,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日本和英国办职业教育的主体是企业,德国也有85%的职业教育经费来自企业,他们都有很多的办学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德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特色鲜明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经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不断的磨合和历练之中终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模式,尤其在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领域逐步形成了具有鲜明特点的方式和方法。
其最具特色的核心是“双元制”——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紧密结合,以企业培训为主的职业教育模式。凡是进入企业工作的技术人员必须在相应的学校内进行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的教育。与此同时,还应以见习生(或实习生)身份在企业中直接接受来自于企业的专项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但是,与传统的校企结合培训模式不同的是,在从培训时间上来看,学生在校和在企业的培训时长的比例通常控制在1:4或者2:3。因此,德国“双元制”培训的主体是企业,学校仅仅处于配合企业的辅助地位。通过这样的培养模式,几乎达到德国国内技术工人总量的80%的人员可以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普通文化知识。由此奠定了“双元制”在德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德国约有六成以上就业人口在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世界各国的职业化教育都不约而同地吸收了“双元制”的特点,为各国的企业培养了大量的高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