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慎
5月27日下午,温十一中高一(6)班学生丁如芳早早地端坐在教室里,端详着自己的第一个泥塑作品海绵宝宝,寻思着哪里还需要改进。她非常在意自己的这件作品,希望以后亲戚朋友生日,能亲手制作当成礼物送给他们。对她来说,星期一下午的泥塑课是一周中最值得期待的时光。
当市级工艺美术大师叶芳林走进教室时,同学们都兴奋起来。大家纷纷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稚嫩的泥塑作品认真请教,这些作品有奥特曼、机器猫等卡通人物。“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搜罗了很多卡通图片,让他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进行创作。在指导技艺之余,再融会泥塑的历史和流派。目前来看,学生们还是很感兴趣的。我也觉得很有意义。”叶芳林说。
让更多的孩子亲近非遗项目,感受地方传统文化的魅力,正逐渐成为我市社会各界的共识。近年来,温州市文化、教育部门和有关单位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目前,温州市已建成9个省级非遗教学基地。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全市有55所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项目,参与师生达3万多人。
今年34岁的朱道孟是温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细纹刻纸的专业老师,亦是一位聋哑人。2001年,学校邀请乐清象阳刻纸老艺人余惠忠到学校给学生上课。这让一直在思索如何使聋哑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之余,也能学一技之长的朱道孟豁然开朗。他孤身一人前往象阳拜师学艺。随后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开设了细纹刻纸课。然而,从最初的一厢情愿逼迫学生学习到现在学生自主要求学习,学生作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领导人,朱道孟自言其间经历了太多太多。“刚开始,因为觉得细纹刻纸能为学生以后的谋生提供保障,心就急切,想一股脑儿地传授给学生,事实上,学习细纹刻纸很枯燥也很劳累,学生并不买账。我现在还记得很多年前,当我热情洋溢地给学生上课时,有一位女生直言不讳地说:‘老师,我不想学刻纸,我要学习,我要像南京的聋哑女孩周婷婷那样考上大学……’”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朱道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克服聋哑人不善交流的弱点,请教老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想尽办法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尽可能多地展示学生作品,增强学生的荣誉感等。“现在,细纹刻纸已正式纳入学校课程,面向小学四年级到职高学生授课。学生作品也多次在国内比赛中获得大奖,并被选定为我市出访礼品。可以说,一路走来的艰辛总算没有白费,不过说真话,传承民间艺术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朱道孟说。
龙湾实验中学校长蔡朝晖一直对承载温州厚重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情有独钟,不仅亲自担任地方课程的任课老师,举办校园“艺术及非物质文化节”,而且在他的努力下,今年5月7日,学校与龙湾文广新局合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也正式建成开馆。“展厅有150多平方米,涵盖了龙湾璀璨多彩的非遗项目,通过实物、图文音像、场景沙盘等形式展示,希望不仅成为我们学生接触非遗文化的重要平台,也能辐射周边学校和居民。”蔡朝晖说。
剪纸、南拳、瓯绣、瓯塑、木活字印刷……这些温州民间优秀的传统项目,如今随着“非遗进校园”的热潮,正在我市校园里如火如荼地传播,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熟悉并了解它们的历史渊源、工艺流程。苍南民族中学不仅创新开发了教材《怎样学会剪纸》,而且还带领学生走进田野、树林、农家小院,以身边的景和事作为创作题材,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温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温州南拳协会,把南拳列入大学体育课程,每年参加南拳训练的学生达2000多人;经过近7年的探索实践,浙工贸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之路,该校的《文化彰显魅力,公益增强引力,非遗再现活力——搭建公益平台传承瓯绣瓯塑》项目日前获得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瑞安市开元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木活字印刷、瓯绣、米塑等项目,尤其在木活字印刷术传承方面,不仅编成了一本木活字印刷术校本教材,确定了木活字印刷术工种的等级考核标准,还产生了一项便于木活字印刷术技能传承的发明——“无墨反字练习毛毡”,该发明荣获温州市中职小发明创新大赛一等奖……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曾经鲜为人知的拗口名词,已经完成了从厘清概念到深入人心、为全社会所关注的成长历程。“非遗进校园,不仅向学生普及非遗知识,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而且还能够为非遗传承发现、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是非遗保护的重要工作。”市文广新局副局长李震如此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