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创意园, 由工贸学院冶金老厂房蜕变而成的时尚聚集地,被称为文创产业的一张“金名片”。在这里,汇聚了一大批工业设计龙头企业和顶尖设计师,也活跃着一群积极创新创业的师生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新时代的号角响彻大江南北,工贸学院的师生们早已行在路上……
师生入驻园区
边学习边工作边创业
工贸学院信息传媒分院教师黄江波最近有点忙。他和另两名教师以及十几名学生共同组建的传媒公司5月份刚刚在浙江创意园落户。师生们原本已有一个工作室,为客户提供互动媒体、微信H5广告等业务。如今市场潜力越来越大,师生们都迫切渴望成立公司。“学院打造的浙江创意园,帮助我们进一步迈向了市场。” 黄江波说道。
今年3月,温州电子信息研究院负责人梅成才带领软件团队搬进了浙江创意园,团队中有专职员工40多人,还有20多名在读学生。去年,梅成才以“师徒制”的形式带领学生团队研发了“wifi智能报警器”。这款智能家居应用,可以通过手机知道家中有无不速之客,取得了良好的市场赞誉。目前,师生们研发的自定义按摩椅也即将投放市场。
在园区内,黄江波、梅成才和他们的许多“邻居”一样,都具有双重身份,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创业,将创业中的社会经验反馈于课堂,两者相辅相成。
创新体制机制
老厂房变身时尚聚集地
近年来,国家和省里的相关组织赴温考察或举办文创类活动,常常会选择浙江创意园。这里,已成为在浙江乃至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创产业“金名片”。去年10月,由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温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4温州时尚文博会”就曾在浙江创意园隆重举行。
今年4月,由工贸学院牵头的温州时尚研究院获批成立,落户在浙江创意园。温州时尚研究院依托工贸学院,协同温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智库力量,整合浙江省创意设计协会及行业协会等各种资源,现有专兼职研究员30余人,集聚了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教授等知名专家和业界大师。据研究院负责人王艳教授介绍,研究院将通过学园城互动,开设公选课和通识课以及各类活动,为师生打造时尚类创新创业的平台。
作为温州市唯一一个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浙江创意园已有创意设计类优秀服务机构和企业64家,覆盖服装、鞋革、电气、汽摩配、新材料、动漫产品等多个行业。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创意园不是单纯的设计公司的集聚,而是将关注点放在了教育和市场、学校和企业、文化和产业的融通上,并整合了工贸学院打造的另两大园区——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和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的资源。
“我们用学校的土地和学生,温州报业集团的策划和传播,让本土资金对接外地人才,再加上温州冶金老厂房的工业文化内涵,这么一组合,体制机制创新优势就出来了”,工贸学院领导如是说。
整合多方资源
打造“国字号”创业创新平台
2014年11月,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正式落户浙江创意园。拿下全国32个席位之一,这并非偶然,浙江创意园一直走在提升园区支撑水平的路上。
2014年,园区入驻设计企业、服务平台累计服务各类企业2315家,实现工业设计服务收入3780万元。通过产业对接,一批设计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2014年工业设计企业专利授权总量达到120件,工业设计成果转化产值约10亿元。
工贸学院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浙江创意园与阿根廷、巴西、英国及中国台湾地区高校合作,建成4个实训基地,建立了学校培养、基地初训、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企业、机构年培养输送专业设计人才达800余人。近日,台湾青年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将浙江创意园作为基地之一,为台湾青年在大陆创业提供服务和交流。
天字幕影视传媒公司负责人崔耀锋毕业已经一年,如今他依然每天穿梭在工贸校园。为什么选择在紧挨着工贸校园的浙江创意园创业?崔耀锋说,“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多方资源的融合,有熏陶,有机会。”
在浙江创意园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工贸毕业生,他们借助学校搭建的各类平台,汲取养分,扎根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