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说说杨振宁“回国”和颜宁“出国”

作者:科技日报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1日 09:17  浏览:

这两天,清华大学教授颜宁受聘普林斯顿大学的新闻引发热议,有人说她不爱国,也有人说她是因为连续两年没有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科研项目而负气出走。在沸沸扬扬的网络舆论里,笔者发现了国人的两种观念。

一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凡是华裔科学家回国都是爱国的体现,凡是中国科学家去外国都是叛徒卖国贼,这种情绪在网络舆论中尤为明显。

另一种则表现为“腹黑的怀疑论”,只要有点风吹草动,就要去寻找“黑幕”。比如孩子在幼儿园稍有磕碰,就会怀疑是不是被同学欺负;科学家、文体明星等各种人才“转会”,就会怀疑是否受到某些组织或制度排挤等等。

这两种观念其实都是一种极端的思维方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从网络舆论可以看出,很多网友都抱持这样的思维方式,因此,一个简单的教授跳槽事件,才会在网络上引发那么多的非议。杨振宁不久前的“回国”,同样引发了网络热炒,很多网友抨击杨振宁在年轻时没有回国贡献力量。事实上,理性分析可以得知,杨振宁留在国外进行学术研究,对科学界、对中国的贡献都会远远大于他回国的贡献。

近年来,由于我国科研软硬实力的增强,“千人计划”等人才引进政策吸引了大批海外高层次人才来到中国,这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带来的人才流动的滚滚大潮,其中,有些许科学家“逆流”而动,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而且随着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广泛深入地开展,这样的人才交流会越来越多。

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研学术界的开明开放将极大地促进科研项目的国际合作和科研学者的国际交流。美国的科学家可以来中国当教授,中国的科学家同样也可以去美国当教授。这是国际高层次人才流动的正常现象。我们应对此保持积极的态度。

从理性角度来看,不论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还是腹黑的怀疑论,对人才流动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一旦形成普遍性的舆论语境,会对人才本身和用人单位产生无形的压力。

当下,中国科学家的思想意识、学术水平已经很大程度上与国际接轨了,然而,很多网民的心态还在某些旧观念的怪圈里徘徊。只有摒弃了那些旧观念,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好地适应科学日新月异的今天。

颜宁的“出国”,让我们欣喜地看到,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增强,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被认可度也正在提高。可以想见,“出国”的颜宁们会越来越多,“回国”的杨振宁们也会越来越多。

责任编辑:hdn 最后编辑:2017年05月11日 09:17

版权所有: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 j9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旧版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