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办学思想 1.学校的目标定位:
- 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反映了学校的治学方略和办学思想;
- 学校的主要领导在辨识社会发展需要与学校自身现有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对学校的发展有明确的目标;
- 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定位。
2.本科教学及教学工作的地位:
- 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在学校各种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 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
- 科研的发展对教学质量提高的促进作用;
- 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三者相辅相成对本科教育教学发展的促进。
3.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
- 学校总体教育教学改革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规划切实可行,成效显著;
- 学校领导对教师、学生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的重视与落实;
- 学校领导本身的教育思想观念转变。
二、教学条件
学校是否具备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条件,是学校优化育人环境、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本保证,也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在保证必要的基本教学条件情况下,特别要强调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和发挥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
- 主要教学经费(包括本科教学业务费等);
- 教学基地与设备(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运动场等基本条件);
- 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开发与使用(结合学科的特点,有实效)。
三、师资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提高为本。"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 师资队伍的总体结构符合学校目标定位的要求,并有师资队伍调整建设规划,发展趋势良好。如:师生比、学历要求、人员结构等有利于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敬业精神强,优化组合的高质、高效的队伍;
- 如何保证高水平的教师给本科生授课;
- 青年教学骨干队伍建设,年轻教师使用、培养和激励。
四、教学管理
- 管理队伍(包括校、院(系)的水平、素质能适应于贯彻和落实学校实现自身的目标所制定的规划、政策;能有力地组织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且效果显著;
- 有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效果良好。
五、专业建设
- 专业口径、专业结构、布局的建设与调整符合学校的目标定位及学校的面向、地位及任务。
- 培养计划反映学校所制订的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并在课程结构、调整、设置上得到保证,对课内外结合作统筹协调安排。
六、课程建设
课程的总体设置、主要课程的体系与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
主要基础课、主干课的改革、建设成果明显,授课质量高,注重在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合并、调整,逐步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的本校优质课程;
- 有能反映课程改革建设成果的高水平教材与相关的教学条件;
- 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较好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条件,加强师生的交流与交往。
七、实践教学
在满足教学实践要求的基础上能给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较好的条件(包括时间、空间、软、硬件等),对培养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
- 实验室与校内的实践基地;
- 开展多种形式、多渠道的实践训练。
八、学风与育人氛围
- 校园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
- 教师风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学术思想活跃;
- 学生风貌:文明、礼貌;勤奋学习、积极进取。
九、教学效果
- 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
- 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包括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及适应、应变能力);
- 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
- 社会评价。
十、传统与特色
长期积累的传统、风格,有一定的稳定性,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效果明显,作用大。
学校的特色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 体现在总体上的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
- 体现在教育上的特色--教育模式、人才特色;
- 体现在教学上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
- 体现在教学管理上的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
一、办学思想 1.学校的目标定位:
- 包含学校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反映了学校的治学方略和办学思想;
- 学校的主要领导在辨识社会发展需要与学校自身现有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对学校的发展有明确的目标;
- 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符合学校发展目标的定位。
2.本科教学及教学工作的地位:
- 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在学校各种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 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
- 科研的发展对教学质量提高的促进作用;
- 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三者相辅相成对本科教育教学发展的促进。
3.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学改革。
- 学校总体教育教学改革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规划切实可行,成效显著;
- 学校领导对教师、学生教育思想观念转变的重视与落实;
- 学校领导本身的教育思想观念转变。
二、教学条件
学校是否具备实现目标所需要的资源条件,是学校优化育人环境、优化教育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本保证,也是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在保证必要的基本教学条件情况下,特别要强调资源利用的优化配置和发挥高效的运行管理机制。
- 主要教学经费(包括本科教学业务费等);
- 教学基地与设备(包括实验室、实习基地、图书馆、运动场等基本条件);
- 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开发与使用(结合学科的特点,有实效)。
三、师资队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提高为本。"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是否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
- 师资队伍的总体结构符合学校目标定位的要求,并有师资队伍调整建设规划,发展趋势良好。如:师生比、学历要求、人员结构等有利于形成一支学术水平高,敬业精神强,优化组合的高质、高效的队伍;
- 如何保证高水平的教师给本科生授课;
- 青年教学骨干队伍建设,年轻教师使用、培养和激励。
四、教学管理
- 管理队伍(包括校、院(系)的水平、素质能适应于贯彻和落实学校实现自身的目标所制定的规划、政策;能有力地组织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发展且效果显著;
- 有一套科学、规范、高效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运行效果良好。
五、专业建设
- 专业口径、专业结构、布局的建设与调整符合学校的目标定位及学校的面向、地位及任务。
- 培养计划反映学校所制订的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并在课程结构、调整、设置上得到保证,对课内外结合作统筹协调安排。
六、课程建设
课程的总体设置、主要课程的体系与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集中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
-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与建设;
主要基础课、主干课的改革、建设成果明显,授课质量高,注重在课程体系、结构整体优化的前提下,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合并、调整,逐步形成一批特色明显的本校优质课程;
- 有能反映课程改革建设成果的高水平教材与相关的教学条件;
- 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供较好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的条件,加强师生的交流与交往。
七、实践教学
在满足教学实践要求的基础上能给学生的自主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较好的条件(包括时间、空间、软、硬件等),对培养创造性人才,至关重要。
- 实验室与校内的实践基地;
- 开展多种形式、多渠道的实践训练。
八、学风与育人氛围
- 校园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
- 教师风范: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学术思想活跃;
- 学生风貌:文明、礼貌;勤奋学习、积极进取。
九、教学效果
- 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
- 基本理论与基本能力(包括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方法及适应、应变能力);
- 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
- 社会评价。
十、传统与特色
长期积累的传统、风格,有一定的稳定性,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效果明显,作用大。
学校的特色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
- 体现在总体上的治学方略、办学观念、办学思路;
- 体现在教育上的特色--教育模式、人才特色;
- 体现在教学上的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
- 体现在教学管理上的特色--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