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部长周济日前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以《谋划改革的新突破 实现发展的新跨越》为题发表文章,对我国关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提出几点思考。
文章指出,当前,我们正处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谋划这一时期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把我国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搞上去,是时代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向我们提出的一个重大任务。我们必须及时准确地了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管理经验,博采众长、并和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结合起来,锐意进取创新,才能后来居上,实现超越。
文章说,高等教育正在迎来实现新跨越的新机遇。机遇难得,稍纵即逝。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继续以高昂的斗志,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我们走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征程中,我们还需要继续攀登,我们还处在爬坡的半山腰。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如果我们不能抓住这个机遇,落后的可能会更加落后,先进的也可能变成落后。
文章认为,要统一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是1998年以来实现了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成就;二是我们要抢抓机遇,加快实现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跨越;三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文章说,高举发展的旗帜,能够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人心。我们要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以发展来统率学校工作的全局,以发展来统一大家的思想,以发展来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在发展中来解决前进道路上出现的问题。
文章重点强调,要坚持以创新求发展,谋划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突破。
文章说,要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高等学校,特别是担负着建设世界一流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高等学校面临着两个突出的困难,一是人的困难,主要是汇聚拔尖创新人才特别是世界顶尖人才的困难;二是钱的困难,如何确保经费的持续增长来支持学校的发展。前一个阶段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关键在于改革的重大突破;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更要依靠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
文章说,总的指导思想,是要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巩固、深化既有的改革成果,这是高等教育全部工作的基础。近几年,我们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成功的改革,如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实行成本分担的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高校的后勤社会化等等,都是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力支撑,我们要把握改革的方向,巩固改革的成果,并将改革不断推向深入。比如,要坚持办好一批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已经合并的高校要深化实质性融合,对条件成熟的新的高校合并也要坚决推进。又如,要继续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精兵简政,坚持以教师作为办学的主体。现在有些学校不进反退,不断向传统势力退让,不断放弃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果,有的学校非教学人员的比例超过60%,机构膨胀、人浮于事的问题有反弹的趋向。对此,我们决不能松懈,而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巩固成果,深化改革。
文章认为,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必须进行新的宏观思考和战略规划。适应高等教育新跨越的要求,高等学校的改革创新,要抓好“一个重点”和“三个突破”。
“一个重点”,就是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为什么要把这一点放在这样突出的一个位置上?这是因为,在当代社会,大学担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而把世界一流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其他高等学校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就是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和重大社会贡献。就要看你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承担了什么样的职责?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这是解决高水平大学向什么方向发展和高水平大学钱从哪里来这两个重大问题的基本思路。实现高等教育的新跨越,将会取决于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跨越。如果说一流和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有什么“捷径”的话,我想,只有一条,就是要通过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争取全社会的更大支持;通过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争取学校的跨越式发展。衡量这些大学的标准是什么?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能力,是这些高校能不能在科技创新和知识服务中搭建大平台,培育大团队,承接大项目,创造大成果,涌现新的大师,在原始性创新和关系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领域中取得重大的突破,作出重大的贡献。
这些大学的发展资源从哪里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经费,更多地来源于社会各个方面,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今后几年,我们还会继续争取国家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但这个幅度毕竟有限,更大的发展空间在哪里?一是国家对知识创新的投入将会大大地增加;二是企业对科技研究与开发的投入会大大地增加;三是大学直接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空间将会进一步扩大;四是人民群众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的需求在大大地增加。这几个方面就是几座金矿,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发展机遇。要抓住机遇,必须要有新的思路,要靠改革创新。世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不仅是靠国家投多少资能建起来的,而是在为现代化建设的服务过程中成长起来的,是要靠为社会作出巨大贡献的成就中逐步实现的。
“三个突破”,是在三个重点领域率先实现改革的新突破,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实施“985工程”“211工程”的战略重点。
一是人才制度和政策的创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根本的是抓人才。二战以后的美国大学,之所以始终保持超强的地位,就是从全世界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我们实际上是面对面地和发达国家进行一场人才的争夺战。总的来看,在人才竞争上,短期内我们仍然难以改变处于劣势的状况,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新的思路和举措,真正培养、留住、吸引一批拔尖人才,使高等学校成为汇聚拔尖人才的中心,这也是校长书记们的头等大事。高校要把人才工作摆在学校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落实人才为本的指导思想。
改革人事制度和分配政策,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是人才强校的根本。要为汇聚人才创造有利条件,提高高校的人才竞争力。
二是基层学术组织的结构性改革。高水平大学必须承担起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的任务。但是,总的来看,科研这个中心还没有真正确立起来。只有把科研提高到世界水平,才能真正吸引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才能真正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我反复思考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我们能够适应当今世界大学和经济、科技结合日趋紧密的趋势,大胆地进行高校科研体制的改革和科技创新资源,就有可能在这一领域形成相对体制性、结构性的优势,不仅将有力地促进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能够为吸引人才、培养人才营造更加宽广的舞台。我们必须有勇气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进行一次领先性的探索,这应当是实施“985工程”二期的一个战略突破口。在实践中,关于基层学术组织的结构调整,我们已经初步形成了三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院系管教学、所室管科研。第二种模式,是在院系的体制之外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形成更大规模的科研组织模式。第三种模式是产学研结合,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共同建立科技创新和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三是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研究生教育改革是建设一流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关键问题。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生力军,研究生教育的水平是评价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指标。
改革培养体制、调动研究生及其导师的积极性,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这个新的培养体制的特点:一是要以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为基础,把研究生组织到科研活动中,并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二是改进研究生教师指导制度,由那些具备科研能力的教师和团队承担主要的培养任务;没有科研项目的教师不能带研究生。三是以科研经费作为研究生培养经费的主要来源,三助(助教、助研、助管)特别是助研应该成为研究生学习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新的激励━约束机制:导师申请科研项目,招收研究生形成科研团队,教师指导研究生进行科技创新,取得科技成果,导师今后能够申请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科研项目。研究生要从“要我学”改变为“我要学”,从“从书本学”改变为“从研究学”。与此相适应,研究生招生体制的改革要进一步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赋予学术团队和指导教师更大的管理权。
在推进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中,要改变把研究生教育改革等同于收费的错误认识。一些同志一谈到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就想到多收费;特别是这几年,我们基本控制住了本科生收费的标准,现在一些学校就把变相扩大研究生收费作为新的财源。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必须始终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研究生教育制度改革不是鼓励收费,而是要形成适合研究生教育特点的更加规范的成本分担机制。有些应用型专业,如工商管理等,硕士研究生个人可以分担一部分的培养经费。而对于多数从事科技创新的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来说,如果不能创造必要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条件,怎么能做到安心科研?这样的研究生又怎么能名副其实?相反,如果充分发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那么由此获得的科研经费就完全能够分担甚至超过必要的培养成本,也才能真正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