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各商业银行的信用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主要采集和保存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借还款、信用卡、担保等信用信息,以及相关的身份识别信息。全国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试运行,即将在北京等七城市开通联网查询。
在建立我国个人征信体系的问题上,中国人民银行正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构想和承诺。
昨天,央行发布消息,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定于本月中旬开始试运行,并在北京、重庆、深圳、西安、南宁、绵阳、湖州等七城市对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开通联网查询。
明年年内,央行将实现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全国联网运行。这意味着,我国公民的个人信用即将有一份"全国记录"。
而"姚康达",一个利用银行个人信用监管漏洞,在上海贷款7000万炒房的神秘人物可能从此消失,再不出现在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中,再不会令中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部的工作人员夜不成寐。
这距离今年7月央行第一次征信管理工作会议,央行副行长苏宁透露一两年内初步建成中国个人征信体系基本框架的时间表还不到5个月。
昨日晚些时候,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戴根有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不仅有利于商业银行防范信贷风险,而且有利于个人信贷的进一步发展。
这是继2002年全国企业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全国联网后,中国信用体系建设又取得重大进展。
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是各商业银行的信用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主要采集和保存个人在商业银行的借还款、信用卡、担保等信用信息,以及相关的身份识别信息。
戴根有介绍,将来数据库将逐步扩大数据采集范围,更加完整地记录个人信用信息。
为保护个人和商业银行的合法权益,商业银行只有经当事人书面授权,在审核个人贷款、信用卡申请或审核是否接受个人作为担保人等个人信贷业务,以及对已发放的个人贷款及信用卡进行信用风险跟踪管理,才能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戴根有表示,目前数据库主要向商业银行提供个人信用信息联网查询服务。随着法规完善、市场发展,以后会向合格征信机构的合法用途开放。
对充分掌握个人信用数据的需求源自对加速扩大个人信贷业务的需求。
2003年央行货币政策司发布《中国消费信贷发展报告》指出,发展消费信贷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信贷政策的重点,但消费信贷风险不容忽视。报告建议的首选对策就是建立个人信用制度。同年10月,该司司长戴根有出任央行新设立的征信管理局局长。征信管理局负责承办信贷征信管理工作,以及拟订信贷征信业发展规划、管理办法和有关风险评价准则。
从那时起,由央行主导的个人、企业征信体系构建加快步伐。
据中国《金融时报》报道,发达国家大中银行的个贷占总贷款比例普遍在50%以上,中国平均水平不到10%,发展空间巨大。
同一张报纸的另一篇报道援引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的话,中国因信用问题造成的损失每年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财政收入的37%,GDP因此少增长2个百分点,"信用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发展。"而据世界银行的研究结果,利用征信系统,大银行客户的违约率可减少41%,小银行可减少78%。
记者发现,最早试点个人征信的上海没有出现在这次试运行的城市名单中。对此,戴根有解释,7个试点城市的选择是随机的。他表示,上海最终也要纳入央行的联网系统,不过"现在还没有具体时间表。" 胡念飞 闫宏飞 霍中彦NBD北京、上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