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而言,就是在自己兴趣、爱好的前提下及认真分析个人性格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专业特长和知识结构,对将来从事工作所做的方向性的方案。大学生在走向社会前,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是求职就业乃至将来职业升级的关键一环。但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多数大学生职业生涯理念模糊,学校就业中心所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也不尽完善。如何将规范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入大学生就业日程,从而使学生"水到渠成"地面向市场呢?
职业规划缺失给大学生带来更大就业压力
|
高校内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如何进行 |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如何?对就业中心提供的职业发展服务是否满意?
北森测评网、新浪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于2004年6月28日至7月7日共同实施了一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采用在线填答形式,共收集有效问卷2627份。参与调查人群包括在校非应届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应届毕业生及毕业超过一年的人等典型人群。
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中只有5%的人曾经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并不满意。这一方面说明无论是学校就业中心还是社会层面相应的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另一方面也说明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市场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大学生职业目标相对模糊,对自我缺乏认知,这种情况已日渐浮出水面并被人们所重视,沈阳市人才市场2004年6月对1898名应届大学毕业生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明确职业目标的仅为13%。调查还显示,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抱佛脚",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
谈及职业生涯规划,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觉得在目前就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工作应"随行入市",即以薪水多少为考虑的第一标准,考虑这个问题显得很不现实。有位学生自嘲地说,上小学时职业规划想当个世界闻名的科学家,中学里想当个风光的企业家,大学里想进入一流的外企当个小职员,毕业找工作时只想在大城市里有口饭吃就行了。
|
大学生对学校就业中心的满意度呈较低水平 |
沈阳市人才市场办公室主任孟庆伟指出,生涯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成功率。据国内各大城市举办大型人才交流会统计,多数学生参加人才交流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没目标、没准备,全凭运气碰,结果造成了有意向的没信心,有信心的准备不足。大学生交流会对接成功率一般在30%。
在沈阳市的一次大型招聘会上,毕业于某名牌高校的小何向浙江一家汽车公司申请一个机械工程师的岗位。他学的是机械专业,在大学期间各门功课都优秀,毕业后的五六年时间里,从事过医药、空调、摩托车等产品的销售、品质主管,换了六七个工作,但是没有机械方面的工作经历。招聘者看了他的情况后认为,如果他毕业后稳定从事过机械方面工作,正是公司需要的人选,月薪3000元也不在话下,但是因为没有这方面的工作经验,公司却无法录用他。一句话说得这名高材生后悔不已。
沈阳市人才市场高级人才规划师马伟光指出,小何的例子表明了很多大学生盲目就业所带来的危害。由于没有长远打算,很多大学生年轻时只是随波逐流地换工作,能找着什么工作就干什么,到了30多岁还没有职业定位。这种缺少规划地更换工作,会使得他们承受就业压力的时间变得更长。
马伟光建议,大学毕业生应当尽量克服各种压力带来的短期心态,将现实环境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一个清晰的定位,这是走上社会前不可缺少的一步。
职业测评能否敲开求职之门
没有方向,职业之路就无法畅通。借助测评和职业咨询,把原本"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感觉,细细量化分析,看看自己到底喜欢什么、能做什么、擅长什么,进而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之路。职业素质测评,正日渐成为许多应届毕业生求职就业的一个重要依据。
职业测评其实在我国很早就有了,但普遍应用在人才选拔和招聘方面则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尤其在社会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和个人选择多元化的时候,职业测评才逐渐走向市场,并为大家所认可。
|
我国首批大学生“就业指导师”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 |
沈阳市人才中心自2004年4月开始,向社会推出了针对大学毕业生群体的人才综合素质测评软件,目前已经为1200余名大学在读及毕业生进行了测评,使他们更加了解自身的职业能力和人格素质。
学化学的梁晴刚工作一年,但感觉十分迷茫,对工作也提不起兴趣和热情。在人才测评中,她个性成熟程度较好,富于创新、注重情感、喜欢与人交往,这些素质并不适合她正在从事的化工专业工作。经过了解和沟通,她认定了人力资源工作才是她比较喜欢和适合的职业,因此在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上,也有了一个清晰的目标。
沈阳市人才中心事业发展部副部长张伟国介绍,人才综合素质测评内容主要包括通用职业能力测评、实用职业人格素质测评、职业倾向测评等多个方面。对个体而言,人才测评有助于全面分析和提升其资源效用,有助于个人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能力具体包括言语能力、数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动作协调能力等,实用职业人格素质包括稳定性、活泼性、规范性、忧虑性、心理素质、管理素质等,这些素质对个人选择职业都会有影响,如果选择与性格差异特别大的职业,一般来讲是不利于发展的。
通过测评,会给出被测评者在各类工作方面的能力适合情况和个性适合情况。王兵财经类专业在读,职业测评显示,他数理能力及观察能力较强,稳定性高,言语能力较弱,14类行业的综合得分中,商业类经营的分数最高,测评人员认为他适合从事经济师、会计等职业,这也使他坚定了在本专业继续深造的信心。
张伟国同时表示,在职业测评中有些个性也不可能都看出来。在某种程度上,很多人只要形成一种职业技能,比如改变自己与人沟通的技能,并不见得非要改变性格才能干好工作。此外,职业测评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要求也不相同,比如在不同的管理职位上就有不同的要求。总体而言,管理人员往往需要具有一定的决策能力、计划能力、良好的沟通和预测能力。这些更为详细的素质必须通过好的测评工具加以专业分析人士才能测出。
职业生涯规划如何从高校自身做起
|
职业素质测评被越来越多大学生认同 |
根据"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结果,虽然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较少使用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但是面对未来的发展,超过80%的人还是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在心目中的地位重要或非常重要。70%以上的人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指导。
而在选择提供服务的机构时,学校就业中心获得了82%的大学生认同,这里是大学生获得外界工作信息及职业规划指导的一个主要途径。但是,对就业中心的各项情况和服务,表示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调查者不到总数的15%,而选择"一般"的调查者占总调查人数的30%,另有30%的学生根本不了解就业中心的情况和服务。
由此专家指出,就业不应只在大学生毕业前夕才大呼"狼来了"的一项工作,而应当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跳出单纯从事就业指导服务的局限,应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角度出发,把职业指导贯穿在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帮助大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让学生能"水到渠成"式的面对市场。
当前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项目比较单一,大部分还停留传统的招生、就业政策咨询、派遣等工作,对于学生的职业辅导、咨询等更全方位的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高校的就业指导和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等工作亟待完善。
孟庆伟建议,大学就业指导不能把大学生当成小学生,只讲填表、面试一类的东西,关键是指导学生,把握专业前沿理论和前卫知识。如把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个人所学的知识领域进行比较性分析,专业的前景如何;系统地分析地区、国内和国际上,本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企业集群的一些状况,进而实现就业的区域定位;帮学生了解自己,将长处张扬放大,短处约束缩小,在分析当中,研究个人的职业特点,职业特征与社会哪些部门、行业相适;在就业过程中,所学专业、知识在运作当中鉴别能力如何提升、转化能力如何培养等。
|
职业生涯设计缺失带给大学生更多就业压力 |
此外学校应按市场需求进行专业设置,及时了解就业信息,从而在第一时间对学生做出科学指导。
孟庆伟指出,大学生就业不是到了大四才开始准备,而应在读大学的第一天就有思想基础。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感兴趣的职业,三年级有目的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美国的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在读大学时也在研究市场,把知识放在实践中学习感悟(如斯坦福大学),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了,对市场变化、社会变化关心度较低,注意力和精力都应付考试了,这也直接导致了"就业难"状况的出现。
他建议,解决这一问题,大学生个人在入学前就应做出职业生涯规划,在确定所学专业前,进行自我评估→生涯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行动计划与目标→执行→评估与反馈这样一个流程运作,并于在校期间进行不间断的完善和补充,使自己与社会发展,所学知识与专业进步,自身潜力与将来职业发展能够同频共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