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做好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已经成为全国各地高校工作的一大重点和难点。本文推出两所高校在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推出了一些好的思路和做法,希望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一些新的启迪。
石家庄铁道学院把毕业生送到建设第一线
始终教育学生“走志在四方路,做艰苦创业人”。从新生入学开始就进行艰苦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该校的优良传统。通过集中展示往届毕业生艰苦创业的突出成就,举办校友成才之路报告会,组织学生赴西柏坡等地学习、生活、劳动,经常组织学生到施工生产第一线进行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使学生认定成才之路在基层,激发献身祖国建设的热情。仅2004届毕业生中,就有52%的毕业生不畏艰苦,主动申请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建功立业。
增强工程一线适应性,确保“产品适销对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能否推销出去,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生存和发展。该校始终注意主动听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来自一线的反映,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课程调整和改革。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积极争取用人单位的支持,努力为用人单位提供各种有效服务。学院于1995年成立董事会,由三十多个大型土建企业组成,学校一直与董事单位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坚持向这些企业的生产施工一线输送大批优秀人才。
该校积极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主动上门到企业去,加强与用人单位联系,广泛宣传学院的优势和毕业生思想素质好,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增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了解,广开就业渠道。同时,每年都把大批用人单位邀请到学校来,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创造多层次的面对面交流机会,增进沟通和了解,增加双向选择的机会和成功率。
认真坚持毕业生就业情况回访制度。回访制度是一项法宝,该校除平时的回访外,坚持做好每两年一次的大型回访。2003年暑假,学院组织了相关部门到青藏铁路沿线开展毕业生质量调查。据统计,青藏铁路汇集了三万多名建设者,其中该校毕业生有200多名,占到整个青藏铁路建设技术和管理人员的30%以上。建设青藏铁路是对人类极限的挑战,据中铁13局统计,60%以上的其他院校毕业生都离开了,但该校毕业生却喊响了“氧气缺,人气不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口号,全部坚守在岗位上。在青藏线施工的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10局集团公司中,有8个指挥长是该校毕业生。他们中还涌现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况成明、许兰民、卓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余绍水等一批先进典型。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订单”培养破解就业难题
近几年来,在高校毕业生尤其是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该院实施“订单”培养,破解就业难题,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立足市场找企业,依托“订单”设专业
一是主动出击找“订单”。多次到企业上门宣传,推介学院的特色和优势,发动全体教职工为校企联合牵线搭桥,献计献策,充分利用同学、朋友关系,请企业老总到学院参观考察,寻求强强联合。目前,该院已有5个专业找到了“订单”培养的企业,已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深圳元征”等8家大中型企业开展“订单”教育,在校“订单”学生达1502人,占学生总人数的1/4。
二是主动调整接“订单”。订单教育品牌打响后,许多企业主动找上门要与学校实施“订单”培养。根据“订单”企业的需求,学院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改造合并和新设了5个“订单”企业需要的专业,专门为湖南省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人才。
校企携手聚合力,对照“订单”育人才
一是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该院先后成立了五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专家、教授、工程师近百人担任委员,共同制定了12份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学院一方面运用企业品牌,冠名办班,成立了“三一班”、“元征班”、“中联班”等。另一方面实行了校企资源互补。在物质资源上,校企联合的企业先后在学院建立近千万元的“三一”实验室、“中联”实验室、“新中皇汽车维修车间”等,使学生的实验、实习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在人力资源上,企业工程师就是学院的兼职教师,学院教师则参与企业的科研和员工培训。
三是企业参与全程管理。譬如在学生管理上,校企双方共同派员进行管理,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行为规范、生活补助、“顶岗”后的工资待遇、管理和考核办法等都共同制定规章制度;并由企业出资数万元设立了奖教金和奖学金,用于奖励订单班的学生和教师。
招生招工相统筹,“订单”培养见成效
“订单”培养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充分顺利就业,同时推动了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扩大了招生生源。由“出口”畅带动了“进口”旺。近四年,该院招生抛档线文理科均高出湖南省专科录取分数线100分以上,录取填报我院唯一志愿的考生数占年度招生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二是增强了学生就业能力。“订单”教育毕业的508名学生,先后工作时间3年,无一学生跳槽和被企业炒鱿鱼。尽管企业技术更新快,员工淘汰率高,但该校的学生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岗位技术和发展的需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受到企业好评。
三是提高了学校声誉。输送到社会后,充分展示了才华。以在“三一重工”学生为例,他们中有15人被聘为售后服务经理,有6人被评为售后服务新人,有2人被选派出国,有1人被免费保送到复旦大学深造,有3名学生被安排到西藏、青海等地区进行产品销售、维修服务,为学院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