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04年的就业形势
就业是经济发展的派生需求。2004年上半年,我国宏观调控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保持了较快速度。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8773亿元,同比增长9.7%,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与此相对应,2004年上半年
,全国城镇累计新增就业590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900万)的65%。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84万人,达到全年目标任务(500万人)的57%。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5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100万人)的57%。6月底,全国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37万人,比2003年年底增加3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与2003年底基本持平。2004年全年可能结果是:如果下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为8.0%,预计2004年下半年全国城镇累计新增就业48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4%。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34万人,达到全年目标任务的47%。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4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7%。这样,2004年全年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077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20%。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18万人,达到全年目标任务的104%。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104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4%。预计到2004年12月底,全国共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05万人,比2003年年底增加10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4%,比2003年底增加0.1%。
二 2005年的就业形势展望
1.2005年劳动力供给预测
2005年劳动力供给由劳动年龄人口决定。由于中国还处在人口规模和劳动年龄人口扩张期,根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外推,2005年有1200万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其中大约有900万人有就业要求。其中,2005年大学毕业生340万人需要就业。
2004年年底89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者需要就业,还有几百万没有登记的失业者需要就业。
2005年主辅分离和产业结构调整大约有300万人需要换岗。
2004年下岗再就业中心还有300多万人需要再就业。
上述三类合计:2005年需要就业的人员仍然保持在2500万人以上。
2.2005年劳动力需求预测
我们利用世界银行曾经采用的就业弹性方法预测。预计到2004年年底全体从业人员为75232万人;预计2005年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为0.13.
假设2005年全民经济增长速度为8.5%,到2005年年底全体从业人员为76063万人,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831万个。
3.2005年的就业发展指标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指标950万人;由于中国目前处在城市化推进时期,农村就业机会减少,城镇就业机会增多,所以会出现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大于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的情况。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指标4.8%;领取《再就业优惠证》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目标任务100万人。
毕业生2005年6月份月签约就业率60%,9月份签约就业率70%。
我们给出的2005年就业目标是积极和稳妥的。
三 2005年全面促进就业的对策建议
1.继续把扩大就业机会作为全社会的努力目标
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切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出发,一切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出发。要根据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把改革、发展、调整结构等与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结合起来。要把企业改革的力度、经济发展的速度、结构调整的强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走出一条既能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效益逐步提高,又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保持社会稳定的新路子。既要致力于产业升级,又要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既要不断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又要尽量减少社会就业压力,推动国有大中型企业更好地运用主辅分离、辅业转制政策,分流安置企业余人员。2005年要按照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推进开放,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促进就业、改善生活的思路,安排好各项工作。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切实把着力点放在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来。要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2005年我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应该是好的。只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国民经济就一定能够在调整和优化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增长,从而带动就业机会的平稳增加。这次宏观调控一定要掌握好度的问题,否则过度紧缩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一是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角度来看,难度加大,部分再就业可能再失业;二是从城市和农村的角度看,可能会对农村向城市的就业转移形成负面影响;三是从沿海和内地的角度看,可能会扩大二者的发展差距;四是从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角度看,可能会形成排挤民营经济的客观效果。因此,在坚决控制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的少数行业的同时,更要注重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对投资项目也要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做到松紧适度,不“急刹车”、不“一刀切”。对有市场、有效益的产业和企业以及需要加强的薄弱环节则要继续给予支持。不仅要重点支持农业和粮食生产,还要加强社会、卫生、教育、科技等公益事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总之,第二产业预期就业机会的损失,应该由第三产业就业机会的预期增长来补充,才能较好地完成2005年全年的就业任务。
2.普通大学生就业应面向高技能岗位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最新调查,无技能或者低技能的劳动者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员的56.4%;初、中级技能人员占23.3%;中间层的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仅占4.4%;而决策管理层的工程师以上专业人员占了15.9%。这个统计数据表明,我国劳动力结构已经呈现典型的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几年来,我国新闻媒介一直在大量报道,许多企业出月薪6000元、8000元,甚至年薪10万元、20万元,都招聘不到一个优秀的技师或高级技师。我们看到2004年出现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同时一般岗位、操作岗位人员找工作也难。但是,中间层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技能人才严重匮乏。目前,我国的大学生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化教育,因此,大学生的就业意识和岗位,也应该由精英定位变成大众化定位。2005年一部分大学生就业面向高技能岗位,无论对于大学生本人还是经济发展都会一举两得。
3.进一步加大对“4050”下岗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支持力度
大学毕业生无疑是整个劳动力市场上最活跃,最具有竞争力的部分。他们的就业问题自我选择性很强,与“4050”下岗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难度不可同日而语。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最终的解决,一靠观念转变,二靠体制完善和制度创新;而“4050”下岗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一靠培训,二靠照顾。各地要加大贯彻落实中央对于“4050”下岗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关心“4050”下岗和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特别是,2005年在继续执行宏观调控政策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大对“4050”下岗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的支持力度,并逐步扩大到非国有企业。
4.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2005年要在理顺和规范劳动关系、预防处理劳动争议和群体性事件等方面应取得新的进展,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促进改革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做出积极贡献。首先,要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劳动关系,积极参与本地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加强对企业重组改制方案的审核,并根据本地区实际,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其次,要加快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争取2005年内在全国地市一级全部建立三方机制,有条件的地区要向县、区一级和基层延伸,逐步建立多层次的组织体系。第三,要推进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认真学习宣传《集体合同规定》,以工资集体协商为重点,大力推动企业建立集体协商机制,加强对集体合同的审查备案工作。
5.大力加强职业教育
2004年我国高技能人才不足,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术工人的比例不到4%,且年龄偏大,与企业需求有较大差距。因此,加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现三年新技师增加一倍的目标,应当作为技术工人培养的主攻方向,以适应提高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一要确保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现在我国企业培训经费投入明显不足,2004年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投入占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为1.4%,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比例(1.5%)。大多数企业名义上开展了培训,但实际上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并不高,企业用于就业人员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仅为195元。我们应通过建立和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引导企业培训工作由目前的简单培训向高技术含量培训转变,切实增加经费投入,不断提高培训效果。二要加强信息引导。现在企业最急需人才的前十个岗位依次是:营销、高级技工、技师、高级技师、中层管理、高层管理、一般技工、工程技术、科研、新产品开发。企业最急需的前十类专业人才依次是:营销、机电、计算机、工商管理、经济、会计、自动化、法律、国际经贸、电子通讯。职业教育要有的放矢,不要好高骛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