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论高职院校人文精神的体现

作者:信息中心  来源:《职教论坛》
  发布时间:2006年08月22日 09:09  浏览:
 近年来,随着一大批的高职院校升级为大专院校,高职院校进入了一个新前历史阶段。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这不只是名称或概念上的改变,而是要求在内涵上有质的飞跃。那么在对学员的培养目标上,必然也要有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当前社会对于人才的更高要求。因而,除了在继续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之外,这些高职院校都普遍开始关注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综合人文素质。高职院校的人文精神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方面,作为高等院校,它与其他专科、本科院校有着共通点:另一方面,作为职业技术学院,它又有着自己的着重点。从前一方面来说,人道关怀精神是人文精神的核心,而独立自强精神、创新发展精神也都是这些高等院校所需要强调的;从后一方面来说,高职院校又尤其重视实践精神、技术服务精神与集体协作精神。下面我们将从六个方面来看一看高职院校的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

  一、实践精神

  高职院校的人文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其对于实践精神的高度强调上。应该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是我们学习任何知识都需要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在高等院校的教育中,这一条更是必不可少的学习途径。理论不是空中楼阁,它是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一步一步总结并完善而得来的,它最终又必将用于我们未来的实践当中去,为新的实践活动服务。实践既是理论形成的基础,同时又起着检验前期理论是否正确的作用,并能有效的帮助我们熟悉与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二者实是缺一不可。

  然而,在不同的高等院校,对于理论与实践的侧重点又各有不同。就普通高等院校而言,更侧重于理论的学习、分析、研究与探索,而实践相比之下则稍居于次要地位。这类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理论基础扎实,思维能力强,但动手能力就有所欠缺。就高职院校类型而言,由于其学生毕业后主要进入企业单位从事具体的技术工作,相应地更侧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在课时安排上,实习时间较多,使学生们有充足的时间将课堂的知识通过实践转化为自身所有:另一方面,在办学模式上,多采取校企结合的方式,为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实践场所。其目标是通过加大实践力度,以具体、形象而生动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其学而能用,不至于纸上谈兵。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较强,到工作岗位后能迅速进人工作状态,只是较之普通高校则在理论素养方面会有所不足。高职院校的这种特殊目标定位,使得实践精神成为这类院校的显著特点,并为它们所大力提倡。

二、技术服务精神

高职院校的人文精神,还集中体现在它的技术服务精神上。高等院校办校之目的,一是为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其所需要的各行各业的人才。由此可以看出,高等院校是以服务社会为其宗旨的,故而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培养都必须强调服务社会之精神。没有服务社会的精神,所学的知识与技术,则不能有效的作用于社会,为社会创造效益。如果仅以个人的利益为唯一目标,一旦这一目标未达成或未被满足,便往往会影响到个人知识、技术的正确应用和进一步完善、发展,甚或索性将多年所学荒废,这对个人与社会而言,都是一种遗憾。而现实生活中我们还看到,亦不乏有人为了一己之私利,反而用其所学的知识、技术危害社会,最终仍不免害人害己。此时有知识、技术倒不如没有的好。足见服务社会精神对于人才的后继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何在大学生们的心里牢牢地树立起服务社会的精神,成为高等院校的一个重要人文课题。

虽然高等院校都需要强调服务社会精神,然而其服务精神的内容,又各有偏重。在普通高等院校中,作为普通文科类高等院校,偏重的是以知识服务于社会,而普通理工类高等院校.则知识与技术服务并重。高职院校与普通理工类高等院校又相似又有区别,尽管亦不废知识服务之精神,但尤其重视的是以技术服务社会。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社会对人才有不同层面的需求,既需要以知识见长或知识与技术并重的人才,又需要以技术实践见长的人才,于是各类不同性质的学校也就应运而生了。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规模的日趋扩大,导致以技术实践见长的人才目前在国内的需求缺口很大,高职院校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要把握好这个机遇,就必须坚决贯彻以技术服务社会的精手中。

 三、集体协作精神

  集体协作精神也是高职院校人文精神的突出表现。曾有人以“一盘散沙”来形容中国人,或者这样描述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几个人则是一条虫。可见我们国人在集体协作精神上是有一点欠缺的。集体协作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一根筷子容易折断,而几十根筷子合在一起则其抗击力大大增强,强调集体协作精神也正是这个道理。一个富于集体协作精神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民族。因而,作为以培养全民文化素质为责任的教育界,当然不能忽视对祖国未来的希望——学生们的集体协作精神的培养。

高职院校由于其特殊的性质,较之其他普通高等院校更为强调集体协作精神。在当代的工业社会中,一方面,技术分工十分细密:另一方面,各技术工种之间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一个工业产品的成功制作或升级换代以及新的工业产品的诞生,总少不了各个技术工种的通力合作,单单靠一个技术工种的精良制作或突破,其他方面技术如果跟不上来,那么在整体上仍然无法顺利地实现产品的高产优质或更新换代。打个比方说,一套精美的服装,却配上一扯就掉的扣子,显然不成其为好的服装;有着流线型外表,色彩亮丽的汽车,却安上一台糟糕的发动机,那么也只能是二辆劣质的汽车。因而.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技术人才,要想将来在技术上有所作为,是必须要有良好的集体协作意识的。一方面,在同行间要互相交流学习,以期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还要彼此相互鼓励扶助,合作攻克技术难关。另一方面,又要与相关的技术行业多多协调沟通,以便了解产品相关信息,接受各方反馈信息,从而在自己将来的技术工作中适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具有良好集体协作精神的技术人才,才是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四、独立自强精神

在强调良好集体协作精神的同时,高职院校又必须强调独立自强的精神。独立自强的精神首先表现在要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需要注意的是,集体协作并不等于缺乏独立的个性与见解,二者不但不矛盾,反而还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只知道人云亦云的人,在集体协作中不会有任何助益,不过是一个滥竽充数的累赘而已。只有大家将自己的成熟观点拿出来互相沟通交流,考察其间优劣,才能达到取长补短,互为启发的目的,也才真正体现了集体协作的优势所在。但独立的精神又不等 于固执己见,有独立精神的人是十分善于将他人之所长化为已有,广听众议,博采众长,从而最终熔铸成一个较为正确的观点见解。这样一些富有独立精神的人在一起工作,才真正能够产生最大的效益。

独立自强的精神还有另一层意义,即面对各种困难不退反进,敢于迎难而上,奋发图强,有着超人的毅力和韧性。不能经受起挫折的人不是真正的人才,只有在经历无数次失败之后仍然能坚强挺立的人才是生活的强者,也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这种品质对当代的青年人来说尤其重要,由于独生 子女的特殊成长环境,他们的抗挫折能力相对而言较差,易于动辄怨天尤人,严重的甚至因此放弃生命或以极端的方式对抗社会。因此以育人为己责的高职院校,必须努力加强培养学生们的独立自强精神。

五、创新发展精神

在强调独立自强精神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还需再进一步鼓励创新发展的精神。尽管不以培养科研型人才为目的,但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也同样十分强调创新发展精神。技术与科研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限,科研需要以技术为铺垫,而技术也需要不断的摸索与创新。事实上,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发展,既是一个国家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也是一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前提,同时还是个人立于不败之地所必需的条件。尤其是面对当今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技术的落后就意味着即将被淘汰出局。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校园内积极提倡创新发展的精神,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并尽可能提供他们发展的空间以及技术创新的机会。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层要有较高的领导水平,较活跃开放的思想,敢于改革一些传统的较为死板的教学管理模式与方法,鼓励教师们在教学上进行一些有益的尝试。富有创造性思维的领导与教师.自然有助于培养出富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也有助于在学校形成一个创新发展的良好传统。

六、人道关怀精神

最后需要提出的是,人道关怀精神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更是高职院校必须予以重视的。仁爱精神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而西方资本主义革命时期亦提出了“博爱”的口号,应该说,人道关怀精神是人类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人类文明之所以有别于其他物种的根源所在。缺乏了人道关怀精神,便无复再有“人性”之称。富有人道关怀精神的技术人才,在工作中更善于协调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减少工作矛盾,从而有助于工作的顺利完成。他们也更善于集思广益,能耐心仔细地倾听他人的见解,领会他人的用意。他们更了解应当如何以人性化的方式来处理一些技术问题,以使产品适应社会的需求。富于人道关怀精神的技术人才,更能从大局着想,从集体利益出发,而不是斤斤计较于个人的私利得失,甚至为此不惜伤害他人,损害集体。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的教育中,丝毫也不能忽视对学生们的人道关怀精神的熏陶与培养。而要想有效地达成这一目标,必须首先在学校管理层及教师群体里发扬这一精神,这样才能在整个学校中形成良好的人道关怀的人文环境。然后由此来引导、带动学生们内部的主动的相互关怀,从而逐步培养起他们韵人道关怀精神。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06年08月22日 09:09

版权所有: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 j9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旧版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