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4日电(记者范迎春 刘谨 齐海山 )北京的一些分析人士说,中国共产党正努力在鼓励市场竞争与实现社会公平两者间寻求制度性和机制性的平衡,她一方面强调相互竞争提高效率,一方面强调社会公正、充满关怀。
分析人士说,在中国,形成竞争性的、高效率的经济主要需要市场的强大力量;形成充满公平正义和关怀的社会则需要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10月8日至11日将召开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它将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主任严文瀚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和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则把构建和谐社会的主题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被党的理论家们认为应具备六大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陆学艺说:“今后,中共在坚定不移地鼓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将建立相应的完善和社会制度环境,以求在发展中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
陆学艺说,中国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体制改革,目标正是通过建立制度环境追求更高层次的社会和谐,这也是一场摆脱计划体制羁绊的攻坚战。
中国国内对“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热议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陆学艺说:“针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中共1993年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符合当时实际的,它使经济建设获得了巨大动力。”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运行所带来的财富增长,中国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也逐渐显露,突出的问题是利益分配的失衡,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竞争规则下,产生了一系列不公平问题。
国家发改委的研究员丁元竹说,社会的不和谐主要表现在就业压力加大、社会收入差距悬殊、社会安全网不能覆盖所有弱势群体、教育资源分配不公、人与自然间矛盾加剧等方面。
据有关方面测算,2004年和2005年,中国10%最富裕的家庭与10%最贫困家庭的可支配收入差距达8倍以上,60%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不到平均水平,城乡整体基尼系数高达0.465。
在中国,政府的大规模扶贫开发已使2亿多人口摆脱赤贫。但是,目前仍有2000多万人口仍处于贫困状态,他们未充分享受到改革和开放的成果。在广大农村,大多数人口尚未享受到基本的社会保障。
严文瀚说:“这些问题已引起党的高度重视。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正是要解决这些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授青连斌说,从社会和谐的要求出发,中共已经开始在新的层面上考虑“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它们不再是一对矛盾,在完善的制度环境下,完全可以实现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协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已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是中共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重要调整。
分析人士说,“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解决社会和谐的关键之一,但是注重公平不是要牺牲经济和社会的效率,而是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公平发展”。
陆学艺说,要继续鼓励以竞争为动力的市场经济和以利益共享为标志的社会公平的同步发展,最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当前不合理的体制问题,建立相应的政策制度环境。
中国社会体制改革远远落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后面,导致了社会严重的结构性的矛盾。以2004年为例,中国58.2%的农村人口和46.9%的农业劳动力仅仅创造了13.1%的GDP,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结构,农民占有的生产资料过少、劳动生产率过低。
“还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陆学艺说。
中国已经采取或准备采取免征农业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免费9年义务教育、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建设、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迈出了提高发展质量的步伐。
分析人士说,政策制度环境的建设将围绕几个重点展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机会均等的发展机制;通过政府税收实现再分配,提供充足的公共服务,促进公平发展;强化社会责任,提高社会认同,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严文瀚说,中共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战略赢得了人民的赞扬和认同,尽管政策制度环境的建设还将面临许多艰巨的工作,但是中共的态度是明朗和坚定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