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调的教育结构导致“就业难” ———青海省部分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
砸锅卖铁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被许多农村家庭视为摆脱贫困的惟一出路。可是,半月谈记者在青海省部分地区调研时发现,本来西部贫困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吸纳能力就有限,再加上“学”、“用”错位,大学毕业生就业路径显得更为狭窄,致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家庭陷入困难境地。
债台高筑,就业无门:造成大学毕业生家庭和社会双重危机
海东地区是青海主要农业区,由于气候、交通、信息等条件限制,这里的群众增收条件十分有限,大多依靠为数不多的田地和外出打零工为生,一些地方年人均收入不足千元。
海东地区乐都县马场乡马场村过去是远近出名的“卖血村”,为了供孩子上学,这里的许多家庭依旧生活困难。村民马元明家出了3名大学生,为了孩子的学费马元明不得不外出乞讨。但是,马元明却说,最让他难过的不是为了交学费讨钱和家里的4万元外债,而是去年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的小女儿至今没有找到工作。
“自古文书出乐都”,乐都县是青海省有名的文化大县,农民们都想把子女培养成大学生,这也被认为是惟一的出路。乐都县蒲台乡赵家庄,这个只有124户人家的小山村已经走出了150多名大学生,有着“状元村”美誉。但这里很多农户都已是债台高筑,赵家庄也成了全乡最穷的村子。
赵家庄村支部书记马万原说,全村80%的人家都有大学生,“学生出来了,我看回报很难,就业就是个问题,村里的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一些在家闲呆,一些不得不出去打工”。
在海东地区,饱受就业难之苦的贫困大学毕业生是个庞大群体。民盟青海省委调研课题组提供了一串令人心头一紧的数字:从2000年到2005年的5年间,回到海东地区的农村大学毕业生共计8863人,截至2005年6月,尚有5900人待业。其中,乐都县、平安县的待业率分别高达82.8%和96.2%。
记者发现,在海东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大批毕业生无法就业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首先,就业难导致农民家庭愈加贫困。记者调查也印证了这种判断:供大学生越多的人家,家庭越贫困。其次,不能就业的农村籍大学生,已经被社会边缘化,陷入新的困难群体。一些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因找不到工作,连婚姻都成了问题,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另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不仅造成了人才浪费,还影响了社会稳定和谐。乐都县蒲台乡赵家庄这样的“状元村”负债累累难翻身,直接导致了“读书无用论”重抬头。
“学”、“用”错位,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无门
西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岗位非常有限,西部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上加难。青海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有关负责人分析说,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搞机构改革,国企也改制,毕业生原来的就业主渠道需求明显减少。现在提倡学生灵活就业,到三资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去,或者自主创业。但西部企业远不如东部发达,工资低、保障差。
更为根本的原因,他认为是“学”、“用”错位。“在青海,大学逐年扩招,扩招的普通本科和大专生居多,专业设置往往脱离市场,人才相对过剩。一些文科的长线专业就业尤其困难。而与西部大开发特点相适应的交通、建筑、工业等高职学校培养的技术人才,就业甚至比本科毕业生还好。”
统计表明,海东地区待业学生所学的专业主要分布在师范类、经济财会类、医药学类、农林牧类、管理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类等。
青海大学的一位老师说,扩招使很多农村孩子圆了大学梦,但是因为基础薄弱,他们中很少能考上重点大学。大多数都被扩招进了一般地方院校,而这些学校的师资、教学设施本来就差,学生短期内大量增加后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量农村生源毕业生难以就业。
民盟青海省委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几年青海省的高考升学率从扩招前的不足50%一跃升至80%以上,2003年更高达88%。而资料显示,2004年全国平均高考录取率只是60.1%。紧随高升学率之后的却是低就业率。据有关部门统计,在升学率一度高达88%的青海,2003年9月底省属高校公布的就业率却只有45.9%,2004年为58%。
全国政协委员、青海省政协副主席鲍义志说,近几年,青海省部分高校高考录取分数线一降再降,有时甚至200多分便能录取。
据了解,青海高校的运转经费普遍有限,政府投入又不足,这使得高校只能依靠多招学生、收取学费来挣钱,而无暇顾及自身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建设。有的高校在学科专业上“巧立名目”,不断设立以前从未开设过的新专业,没有老师就从外面聘;没有设备,就少上或不上实验课程。有的高校在扩招后,学生人数激增,英语、语文等基础公共课程没有老师,就从中专“借”老师来代课。据某高校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青海高校在学科、专业上出现“光杆司令”和唱“空城计”已不是秘密。
失调的教育结构亟待调整
鲍义志指出,像青海省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显得更加严峻,应该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政府除了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市场,提供就业信息,更为重要的是,急需重视教育结构的调整。
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高技能人才却奇缺,说到底,这实际上是产业结构和教育结构的衔接发生了错位。其错位与这几年高校“扩招风”、“合并风”有很大关系。普通教育这条“腿”越来越臃肿,生产出大量质量一般、甚至不合格的“产品”,而职业教育这条“腿”越来越萎缩,社会紧缺的技工人才日渐稀缺、断档。
鲍义志说,对于青海这样一个连义务教育也未能完全普及的省份,高校的扩招规模如此之大,完全背离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正常轨道,也脱离了青海省的经济水平。这种“跨越式”发展是一种非正常现象,是一种不能承受之重。
乐都县教育局职业教育办公室主任管云平说,其实,加强职业教育更适合乐都经济发展的方向。职业高中就业率高,而且学费比普通高中要低得多,这对于一些贫困家庭来说,是比上大学还好的出路,但是很多老百姓的观念还没有转变。管云平认为,让更多的农民了解职业教育,接受职业教育,是摆脱贫困的一条现实出路。
鲍义志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的指导,避免盲目上马热门专业。高校的就业指导也应更加贴近市场。对长期不能就业的毕业生,劳动部门应纳入到再就业培训计划当中,使其掌握一项或多项技能,以促进就业。(记者 钱荣 姜辰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