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汨罗的素质教育经验在全国推广,而今,这里的教育还能给人们什么样的惊喜?
编者按:促进教育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如何促进教育和谐,营造和谐教育环境的基础是什么?汨罗多年探索给出的答案是:运用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犹如一座大厦的地基,地基有问题,大厦自然不安全,不稳固。而作为教育政策的制订者——政府和职能部门,应该时刻不忘自己在促进区域内教育和谐方面负有重要职责。
以政策手段促进教育和谐,有时候需要顺势引导,有时候也需逆流纠偏。汨罗通过倾斜政策,扶助农村薄弱校;通过统筹规划,促进普通高中的均衡发展;通过控制政策促进素质教育,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汨罗的经验说明,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政策并贯彻落实,会比“救火”或“修补”式的工作更有成效。运用好政策手段,需要有勇气,有胆识,也需要有智慧,有策略,而最为重要的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教育政策的合理,是教育和谐的基础。
1984年,汨罗开始了大面积推行素质教育的探索。
1996年,汨罗经验经新闻媒体向全国推介,全国随之掀起了学习汨罗的热潮,14.6万人次到汨罗“取经”。汨罗教育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0年后的今天,汨罗教育发展得怎么样了?他们举的还是素质教育的旗帜吗?最近,我们前后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3次走进汨罗,惊喜地发现,在继续坚持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汨罗人与时俱进,在追求教育的和谐发展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倾斜:强壮农村薄弱校
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差别巨大,这是许多地方的普遍现象。但是在汨罗一个多月的采访中,我们明显感受到他们为缩小这种差距而付出的努力。
汨罗市教育局负责人谈起如何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时,风趣地说道:“俗话讲,‘娘疼背时崽’。对这些薄弱学校,无论在什么方面,我们都会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汨罗教育正是紧扣“倾斜”做文章,才使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能与城市并驾齐驱。
——评价体系倾斜。汨罗人的教育评价体系中有一个“修正系数”,即年底评分时教育基础差的乡镇乘以一个较大的系数,而基础好的乡镇则乘以一个相对较小的,这样一“修正”,评价就相对公平了。如2005年,全市教育工作综合评价,汨罗镇联校实际得分93.225分,“修正”后得分为94.344分,一下上升了两个名次,被评为该学年度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其实,这里的“倾斜”,只不过是尊重了客观实际。
——办学经费倾斜。首先是补助资金向薄弱地区倾斜。汨罗教育行政部门掌握的600万元补助金主要用于对乡镇薄弱学校建设。1999年有着“汨罗西藏”之称的八景乡创办九年一贯制学校,市里一下“补助”了80万元,以后每年又补助5万元。
其次是引进资金向薄弱地区倾斜。据统计,为改善农村学校特别是薄弱地区的办学条件,近5年来,全市通过各种渠道投入资金共5490万元,对86所农村薄弱学校进行了集中改造。全市242所中小学校,7所达到岳阳市办学水平评估一类标准,三类薄弱学校已不存在。
再次是城里学校支援山区学校。主要形式是结对扶助。城中心的罗城学校、城郊中学,就分别与八景学校和三江乡中学结成“姊妹校”。
——领导力量倾斜。市教育局把全市30个乡镇场划分为5个片,每个片都有1至2名局级领导为责任人,局主要领导,当然就是边远贫困薄弱片的“片长”。领导力量倾斜的又一举措是选拔优秀干部到薄弱地区和薄弱校工作。交通非常不便的黄柏镇树冲中学,曾有村民代表因不满学校教学质量,上门到校长家“兴师问罪”。市教育局在选聘了黄柏中学优秀教导主任黎奇林任该校校长后,学校面貌迅速改观,教育质量评价进入了全市先进行列,周围的群众到学校放起了鞭炮。
——教学研究倾斜。所谓教学研究倾斜,指的就是“业务扶贫”。每年,他们组织通过层层选拔评出的教学能手送课下乡,同时组织薄弱地区学校的干部、教师上门见习。
“三人同心,黄土变金。”正是通过这“四个倾斜”,汨罗市让薄弱地区的教育充实起来,城乡教育呈现出和谐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统筹:催开“五朵金花”
汨罗共有5所市办普高,人称“五朵金花”。一、二中在城区,三、四、五中在乡下。“五朵金花”争奇斗艳,相对均衡发展:一、二中为岳阳市一级A类学校,三、四、五中则达到二级A类标准;五所高中高考升学率基本持平,2005年全市“二本”以上上线率为37.2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8.18个百分点,最低的学校也达到了22.19%。
汨罗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均衡发展,得益于“四个统筹”。
——统筹发展规划。早在11年前,考虑到三、四、五中这几所农村中学的先天不足,汨罗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二中以文化课为优势,三、四、五中以音、体、美为特色的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新思路。没想到正是这一发展思路,让3所农村高中找到了自己的腾飞之路:3校各自形成特色,不仅在校生都在1300人以上,而且高考升学率大大提高——3所学校近年每年本科上线人数都在100人以上,而且硬件条件大大改善——3所学校80%以上的校舍都是新建的。
——统筹师资调配。农村高中难以发展,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师资难以稳定,汨罗为此创造性地制定了高中教师调配实施办法。一是严格控制一、二中教师互相流动,这么多年来,二中只有三个老师破例调到一中。二是三、四、五中教师要进一中、二中,必须在“三方”满意的基础上,所在校当年调出教师比率没有超过教师总数的5%,且同一个教研组同一年度调出的骨干教师不能超出1人。三是每年新聘的音、体、美专业课教师,三、四、五中优先选聘。
——统筹招生管理。汨罗的初中招生,先是由三、四、五中分别组织音、体、美专业考试,其次才是会考填志愿,且第一志愿只能在一中或二中里任选一所(也可不选一、二中),这样就保证了一、二中都能招到较好的学生。
——统筹经费投入。高中教育经费向农村普高倾斜,优先满足其音、体、美专业基础设施建设。近5年来,三、四、五中共投入5000多万元改善办学条件。
这么说来,汨罗就没有重点学校重点班?一中校长刘吉伟告诉我们,一中名为“省示范”也就是老百姓所说的重点校,在招生、师资、经费等方面不仅没有较多“优待”,反而各项考评指标定得更严更高。比如年度巩固率,一中就要求达到99%,而三、四、五中只要求达到97.5%;还比如教学质量考评,市里绝不是看你最终升学率多少,而是根据当年中考招进来的学生成绩来算升学率。打个比方,2003年全市中考前100名进入一中,第200至300名进了三中,3年后高考,一中的前100名有90名考上大学,而三中的这100人里只有20多人考上大学,按照质量评价方案,三中这一项的得分绝对高于一中。难怪2005年一中考上二本以上的学生尽管有332人,升学率达38.97%,三中才134人,升学率为33.5%,但年终考评,三中教学质量得分还是高于一中。
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
是尖子生就设法挖进来,是后进生就想法踢出去,这是多年来许多地方许多学校普遍存在的不争事实。汨罗则不然,全市10多万(高峰期近13万)中小学生,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关注,得到了爱护——套用一句爱情誓言是:“不管贫穷还是富贵,不管聪明还是愚笨,不管健康还是有残障,都不离不弃。”
所以汨罗提出的教育口号是“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所以在汨罗,不仅没有重点班、实验班、奥赛班,而且老师教学也是实行循环制。从小学一年级教到六年级,或从高一教到高三,没有“集中优势兵力”苦攻毕业班的现象,当然更不允许出现偏爱尖子生的情况。“如果有偏爱,就是偏爱后进生”,刘吉伟说,在汨罗的许多学校,后进生享有“座位优先、谈话优先、辅导优先、家访优先”等特殊优待。
在汨罗,随处可以为刘校长的话找到佐证。
“后进生个案转变征文比赛”,你听说过吗?汨罗市一中就专门举行了一次这样的大赛。26天,他们就收到31篇来稿,且每一篇都有例子有做法有分析,“关爱”、“理解”、“宽容”……几乎每一篇文章都充满着这样的字眼。
“学生考试自主选择AB卷”的做法,记者也是闻所未闻,但一中坚持多年。考试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难易程度不一的A卷或B卷,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不以“卷别”说优劣,只以进步论英难。
还有,办专门的“治跛班”。顾名思义,“治跛”就是针对学生比较薄弱的学科进行特别辅导。不仅一中,汨罗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这样做了,只是做法不尽相同而已。二中的做法是“四定两控制”,即定学生——各班根据成绩和学生要求确定辅导对象,定辅导员——每科都由备课组长或骨干教师上课,定时间,定地点;控制人数——按文理科分成两到三个班、每个班不超过30人,控制科数——同一个学生参加“治跛”的科目不超过2门。别说,这一做法立竿见影,2003年,全校536名学生参加高考,上最低录取控制线的就达533人。
汨罗人还有一个说法叫做“上不得枞树上栗树”,意思就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教育者的任务是让每个学生无论如何都要“爬上一棵树”,哪怕是最矮的一抬脚就能上去的栗树。所以在汨罗,文化成绩好的,专心上一、二中攻文化;有音体美特长的,上三、四、五中;喜欢动手鼓捣些小东西的,上职校。
控制:科学追求升学率“现在的‘片追’压力比10年前还厉害。”
在汨罗采访,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都这样反映。他们说,过去追求的还只是升学率,随着高校的扩招,现在变成了追求“一、二本”,追求有多少人上重点,甚至还要比有多少人上北大、清华。去年汨罗因为只有两个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尽管高考综合排名居岳阳市第一,但这项排名却是第四。“都说汨罗教育搞得好,为什么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只有两个?”有人议论。说实话,他们也犹豫过,徘徊过,但最后还是认为不能“后脑壳发热,跟风跑”。
所以这10年来,他们在当年为整顿教育秩序实施“三控制”,即控制重复教育、控制留级率和控制班额的基础上,又根据汨罗教育的实际,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控制”,那就是控制学生用书包括资料,控制学生在校活动总时量与作业量,控制学校考试次数,同时还加上“三不”——不办重点校重点班,不搞考试排队,不单纯以文化成绩评价学校和老师。“新的三控制”和“三不”都写进目标管理方案,有违背者,轻则批评,重则处分。一中的一个老师,有次偷偷在班上搞了个排名,被校长刘吉伟发现,不仅该老师,连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都被狠狠批评了一顿。
“三控制”也好,“三不”也罢,写到纸上容易,做起来而且要全市近6000教师步调一致,难度可想而知。如果有教师出于好心,给学生们编点资料补个课什么的,如何控制?二中就创造了一个“标准工作量”,每门课程确定一定的工作量,你老师要加班加点,白干活还要挨批评。这样的事有谁干呢?
也许有人会说,这也“控制”那也“不准”,汨罗的教学质量怎么保证?升学率还要不要?
当然要。汨罗并不是不要质量,不讲质量的教育和谐是坚持不下去的,也是不成功的。汨罗也追求升学率,只不过是改“片追”为“全面地追求教育质量,科学地追求升学率”而已——一、二中,以理科和文科为特色,每年二本及以上的上线率都在35%以上;三、四、五中,则分别是音、体、美特色,特长班的学生升学率差不多达80%;职业中专对口升学几乎占了全省的1/10!这不是追求升学率又是追求什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求教育和谐的路途,汨罗人还在艰难地探索着。(本报记者 李伦娥 通讯员 李茂林 陈悦 任胜 彭山鸿 胡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