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以往大学城的负面新闻多一些,但是我们不一样。”广州大学城指挥办副主任李传义如是说。
12月18日,全国重点网络媒体广东行活动在广州拉开帷幕。采访团从栖身的珠岛宾馆出发,乘大巴车接连跨过几座珠江大桥,来到了此行首站——番禺区小谷围岛。在这个面积17.9平方公里的小岛上,一座新型城市广州大学城代替了昔日的纯自然村落。
难能可贵的是,设计容纳15万大学生的新城,并未把原来的农业居民排斥在外,总的规划人口约25万人。
这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城市。广州大学城总体布局呈轴线发展加组团放射结构,作为侧重象征性的单个建筑物,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10个校区的大门沿着外环路散立着。再往里走,则是“一派和气”的景象,各建筑群比邻而立,没有“隔阂”。12条放射线形成开放式路网,由外至内布置着功能分明的综合发展区、信息与体育共享区、文化会展共享区。
在广东、尤其是广州地区的高校普遍遇到了发展用地严重不足的问题。有些高校生均用地尚不足30㎡,校园周边已被城市包围,无任何发展空间。有些大学分设五、六个校区,办学成本极不经济。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广州市于2000年提出了建设广州大学城的建议。
从一开始,设计的思路就定在了资源共享、校际交流的原则上。大学城指挥办技术部主任邓兴勇表示,各大学不仅地理上呈现开放形式,学生们还将可以按规定“串门”学习,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目前入驻的十所高校将设置80多个院系,学科门类涉及文、法、理,工、管、医、体、音、美等。
采访团一行步行参观了这里的中山大学分校区,直观感受了大学城的现代化建设气息。据介绍,基础建设规划引进了城市建设新技术,集中实施地下综合管沟、分布式能源站、城市区域供冷、集中供热、数字化信息网络、分质供水和大学城一卡通等重点新技术和能源综合利用战略。与此同时,大学城内承办2010年亚运会的体育场馆也还在忙碌的建设中。
不过,设计者似乎并未凝神于现代化的迷思中,而是保留了11处原始生态林,设计了8个生态公园,绿地率达55%。全岛还依山就势设计了12条河涌河8个湖泊,形成了绿盈水绕的生态学府。
面对生活质量空前提高的大学环境,有记者不禁担忧学杂费会否因此抬高。对此,李传义斩钉截铁地保证,建设过程中虽然投入了巨大资金,但这些费用绝对不会转嫁到学生头上,在这里与在老校区的收费标准是一样的。
他解释说,大学城建设贯彻“政府主导,集约建设”的模式,政府主导完成征地拆迁和城市基础建设。采用社会化、专业化方式,由政府统筹规划、设计、建设。要求各入驻高校提出功能需求,配合规划设计,不直接参与建设管理,极大地减轻了高校的负担,也避免了各自为政的资源浪费,总体上并不多花钱。
“一句话,就是突出政府投入多一点。”他说,“并且,社会力量参与的模式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谁投入,谁受益,在项目完工的同时就已经结清了。”
据介绍,小谷围岛上还分布着众多的乡土建筑和文物古迹,在开展规划设计前,大学城建设指挥部及时组织考古部门进行文物普查和测绘,并按照现存历史建筑价值分类,分别实现原地保护,迁建复原保护和构件收集与利用。为大学城延续了珍贵的历史文脉,创造了更为浓郁的学府胜景和文化氛围。
自2004年起,已有13万大学生陆续入住广州大学城,“享受着”外人看了无不羡艳的硬件保障。由于行程紧张,记者只能走马观花,未得问及师生们的切身感受,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毕竟,他们才是此间生活的具体承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