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新人招进来,我们一般只能过一年安稳日子,第二年就开始心慌,第三年相当一部分新人就会选择跳槽。”日前的一次捐资助学活动中,甲骨文公司高层对在场的媒体抱怨道。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低“成活率”和频繁跳槽,让不少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谨小慎微,他们既要选到自己需要的人才,还要保证人才的保持率,以实现人才招聘和任用效益的最大化。一些大学生盲目地“先就业后择业”,让不少用人单位苦不堪言,甚至产生学历“恐高症”,似乎越是高学历的人才越留不住。
“先就业后择业”本来是为应对就业形势不乐观而提出的一种积极的就业观念,不少高校也在毕业生就业指导中渗透这种以务实为本的思想,以引导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大学生却盲目地选择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并在极度低下的职业认同感中频繁地跳槽。有专家认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职业规划、盲目选择职业已成为大学毕业生职业流动周期短的主要诱因。
“先就业后择业”的前提,应该是大学毕业生对自己在学术水平、个性特点、人际沟通等各方面素质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并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有科学、长远规划的基础上,从大形势出发作出的明智选择,而不该将眼光仅仅局限于眼前。近些年,不少大学毕业生选择赴西部基层岗位工作,就是这种大局就业观的体现。
总之,盲目地“先就业后择业”不应该成为个别高校提高就业率指标的权宜之计,也不应该成为大学毕业生为缓解就业压力而追随的潮流。毕竟,初涉职场的经历对刚刚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弥足珍贵,甚至会影响他们一生职业心理的稳定性与成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