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出几万元读并不适合的高中,不如读一门好的中职专业”正成为不少家长的共识。那么,什么专业培养上海未来几年紧缺人才?晨报记者采访了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介绍中心相关负责人、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校长邬宪伟、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常务副校长王立刚、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招办主任汪志颖、东辉职校校长李文良等专家,为广大家长和中考生摸底探路,选好中职重点、紧缺专业。
【市场行情】
求职路越走越宽据上海市劳动局发布的资料显示,2006年中专、职技校学历的招聘岗位数29.6万,应聘人次37.4万,与其他学历相比可谓供需两旺。
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业介绍中心主任助理黄河分析,随着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的齐头并进,如今越来越多中职生的月薪与本科生已不相上下。预计在未来的3至5年内,相当一部分专业中职毕业生的薪水将水涨船高,月薪会升至2500至3500元之间。同时,随着市场的发展,不仅是机械制造、工业领域的技术工人走俏,从事轻工生产制作的工人,如制衣设计、裁剪缝纫、印刷处理、冲印,以及服务领域的烹饪、干洗等人才,也都将受到市场的欢迎。
【热门职业排行榜】
何专业培养上海未来几年紧缺人才
■“先进制造业”炙手可热
本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动了自动化控制、电子设备安装、维修及调试等电子工程技术项目的兴起,越来越多企业采用数控机床等先进技术代替原有的手工操作。因为年龄、知识结构等限制,以前的技术工人不会进行先进的计算机操作,而学历较高的本科、大专生又不愿从事此类工作,出现此类人才的“青黄不接”的局面,中职毕业生恰好填补空缺。
以电器运行与控制专业为例,原本岗位需求量和毕业生人数比例大致为2:1,近几年随着需求不断增加,两者比例上升到3:1,甚至部分岗位达到4:1。可以预见,企业对蓝领的数控技术工人有很大的需求。此类专业有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电气运行与控制、上海工业技术学校、工商外国语学校的数控技术应用等专业。
■新型服务业异军突起
网络技术服务、计算机电话维护、质量检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提高服务质量、全方位服务上下功夫,相关新型服务业应运而生。一般来说,这些工作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术,但技术要求并不高,只要经过一定学习即可胜任。
以网络技术维护为例,目前我国经济网站的发展迅猛,企事业单位、机关、学校等单位都建立了大量的局域网,网站建立后自然需要长期维护。而事实上,计算机的普及已经使得技术要求等级下移,只要熟悉常用的软件和编程都可以上手。在这样的情况下,中职毕业生因为具备动手能力强、要求相对较低、工作稳定性高等特性,反而容易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此类专业有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现代职校的计算机及应用专业。
■“即用即插”型软件蓝领受欢迎
软件产业是上海市重点扶植的高科技产业之一。在人才招聘网站编制的各类IT人才市场需求排行榜上,软件工程师高居榜首,特别是“即用即插”型人才受欢迎。中职毕业生只要具备知识面较广,掌握12种比较常用的软件编程工具,能够运用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等条件就可以胜任,不少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
■世博紧缺专业持续吃香
据调查,上海成功申办2010年的世博会之后,上海大型国际会展的数量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随着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接踵来沪,催生了上千个会议,40%是高级别的知名国际会议。为迎接会展产业的大发展,上海需要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训练有素、懂外语、会议接待礼仪以及服务规范的初级、中级、高级会展专业人员。调查显示,在未来的三年里,上海的会展业将需要超过3000个拥有高级会展接待服务证书的专业会展人才,以及一大批懂策划与操作实务、拥有专业证书的从业人员。
再以轨道交通为例,根据世博会规划,届时45%-50%的客流由地铁解决,预计在2010年世博会前,将完成400公里的轨道交通建设。仅地铁驾驶、维修、服务人员的等加起来就需要上万人左右,供不应求。此类专业有东辉职校和上海公用事业学校、中华职校的轨道交通运营的相关专业等
■小语种人才需求大
据专业人才机构对未来四年人才需求预测,由于前几年外语类招生过热,目前外语类毕业生总体上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但是语种不同,需求也不相同,需求较大的有日语、德语、法语等,这些小语种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比较容易。
据了解,长三角日资企业近10000家,其中上海占6000多家,且以每日1-2家的速度增长!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远大于供应。而上海高校日语专业每年毕业生总量不超过千人;而从参加2005年“日语能力考试”的考生数来看,上海不足3万人,与上海每年6万-8万的日语人才需求有不小的差距。
又据调查,中国与欧洲大陆的交往与合作也日益增多,具有德语能力的人才显得匮乏。此类专业有东辉职校的商务外语(日语、德语)专业和上海工商外国语学校的商务日语、英德、英韩等双语专业。
■WTO相关人才也告紧缺
我国进入WTO后,国际贸易、跨国投资以及各种经济技术合作日益密切,正逐渐与国际接轨。我国外贸进出口每年以百亿美元的增幅发展,报关人才紧缺,从业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