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尧学
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进步的时代,经济形势非常好。在这个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发挥着别的类型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启动和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增强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重大举措。前不久,由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组织.通过严格的评审程序遴选出了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建设院校。然而,严格地讲,人选的建设院校并非都十全十美,特别是在办学思想的转变上,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尤其是与行业或者是服务对象的深度融合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因此,首批人选的示范性建设院校绝不能一劳永逸、放慢建设步伐,更不能固步自封、骄傲自满。要在创建示范院校的进程中,既为以后的建设院校申报和建设起示范作用,又为1140多所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与发展起示范作用,通过示范和带动,真正走出一条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之路。
(一)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为人民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接班人。在此基础上,还要高度重视两项工作。其一,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创新精神。强调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现时针对性。现在很多产品有这样或那样的毛病,不是设计的问题.而是操作人员在生产中不注意职业道德而造成的。有些人连自己的职业都不热爱,怎么可能把事情做好?之所以要把科学的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原因在于人们总以为创新是很难的,很高深的事情.其实创新就是追求完美的过程。只有追求完美,才会发现问题。因此,要善于发现问题,然后去琢磨,去想办法解决问题,才会去创新。所以,职业道德就是要把事做好,创新就是要把事做得更好,这两者同样是把事情做好,但有质的区别。先把一件事情做好,再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这就是我们在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时候,首先要培养的思想和精神。其二.要使学生拥有熟练的职业技能。高中毕业生也好,本科毕业生也好,进入社会都有一个熟悉职业的过程.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不同,其受教育的过程和目标,是边学习边训练,培养高技能人才。所以我们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一定要搞清楚,不然的话,就会办成本科的压缩饼干。比如有些院校的实验室办得不错,但认真思考,这些设备搬到本科院校的实验室去有什么区别.答不出来。因为它基本上还是按照所设的课程来配置的,而不是按照企业的需要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来设置的。人选的28所建设院校都可以拿与本科的实验室有什么区别这个标准来评判自己的实验室,能否讲出几点不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有思想和精神,再加上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就不愁找不到工作,不愁今后的发展。
(二)明晰建设思路,讲究科学方法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地提出了以专业建设为龙头的建设思路。讲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大家就会想到教材、课程、实验室等等,这都是对的。但专业建设并非只包括课程、实验室等,或者说并非只包括校内校外的实训基地、顶岗实习、师资等。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思路去建设?如果还是就学校而建设,那就会走人封闭式的办学道路。示范性高等职业建设院校要用开放的方法去建设专业,也就是向学校所服务的产业开放,向所服务的社会开放。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实际上要建成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与产业、社会深度融合,为他们提供既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的创新精神,又有熟练的职业技能的人。
课程和教材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高等职业教育不是不要基础性的课程和教材,但要为技能型人才培养服务,就不能单纯就课程而谈课程.就教材而谈教材。虽然我们已经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教材建设的现状还不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一方面,教学中所用的理论性教材太多太专;另一方面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的现象,有些课
程可讲可不讲,或不必在课堂上讲。我们可通过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来引导这些课程的改革与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是示范性院校建设中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之一。在校内的实训基地打下一定的基础,再去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学生出去顶岗实习时心里必定有底。实训实习,要强调生产性实训,就是要尽可能真刀真枪地干,让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增长胆略。进入示范性建设院校行列之后,需要重新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要形成系统。以专业为龙头是一个系统,不能在校内实训做东,校外实习搞西,然后顶岗实习又搞南去了,互不搭界。加强实训实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并不是为了去挣钱,也不是为实习而实习。我们设计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是为了形成一个培养人的系统结构,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科学创新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必需的一个过程。如果把校内实训、校外实习和顶岗实习割裂开了,既不符合唯物主义原理,也不符合辩证法的要求。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是让学生在生产实训中熟悉高技能,熟悉社会,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培养创新精神,然后很快地适应社会,干好工作。在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中能为学生解决一些工资、待遇,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而不是主要目的。
(三)校企深度融合,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直以来,我们对“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解停留在校内“双师素质”的提高和引进企业、行业技术骨干上。其实,从企业、行业聘请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技术骨干,完善“双师结构”,这也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引进还是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不同的行业、工种应该有不同的做法。比如说模具,这类工种比较稳定,用几十万引进一个模具工,靠他来传帮带,肯定能教好学生。但是有些工种,特别是现代化的,靠这种“双师”就不行了。比如数控,现在数控机床几年就变个样子,靠引进一个数控机床的老师傅.把今后所有的新机床都教好,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想依靠引进人才,保持“双师型”师资队伍结构,是一个办法,但不是最主要的办法。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校内讲基础课的,管理学生的,设计专业体系结构的,这些是高职院校的骨干。但除此之外,主要要依靠企业和社会的力量。也许不少院校现在可能达不到,但要尽快加以扭转,这是检验学校与社会结合紧密度的标志之一。和企业的结合不能光靠签个合同,而是要真正把一线熟练的工程师请来指导学生,这是最核心的。专家在评审答辩时问有些学校专业教师的数量,不是要学校去引进多少专业老师,那样学校负担会很重,而是要学校到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把某些课程交给企业,共同商量参与管理,这样学校的负担就会轻些,有时甚至可以做到不要钱。要想如何与企业深度融合,不要为了办学而办学.而是要为了培养人而办学。“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强调的重点是如何把企业的优秀技术骨干请来当老师,这是很难的事,示范性建设院校的院长、书记、系主任,都要朝这个方向去努力。每一个不同类别的高等职业院校都可以与行业、企业结合。问题在于不同类别的院校都要开动脑筋,用新的思想、新的举措.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人。确如此,就一定能培养出我们所期待、社会所需要的人。
[作者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