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10月20日报道 外媒称,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再次认识到制造业是一国经济的支柱,是推动就业、创新和社会繁荣的基础。在各国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之下,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费尔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工业4.0”战略在2013年4月举行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
据《参考消息》10月20日报道,这一项目是2010年7月德国政府《高技术战略2020》确定的十大未来项目之一,旨在支持工业领域新一代革命性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德国希望应用物联网等技术提高德国制造业水平,使德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从而确保“德国制造”的未来。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工业4.0”这一概念是指工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在此之前,第一台自动化纺织机、第一条生产传送带和第一个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诞生分别代表了前三次生产方式的革命;而第四次革命则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交织,从而推动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简而言之,“工业1.0”是蒸汽机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时代,“工业3.0”是信息化时代,“工业4.0”则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也就是智能化时代。
为什么制造技术的大幅度转型在现在这个时间点得到高度重视?在西门子股份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首席技术官鲁思沃看来,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数字化的发展。
鲁思沃认为,今天的制造业企业要满足客户更加复杂的需求,现在客户可以在线对产品进行配置和定制,并且要一键点击就能够完成一站式的交付,这使得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网络化的生产和数字化的制造正在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这也意味着信息技术和软件在越来越多地深入到工业当中,而且和各种各样的工业技术去实现集成。
新技术使制造业生产的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的工业生产过程都是线性的,而现在的新型生产呈现出复杂的网络化特征。以汽车工业为例,汽车的产品部类和型号在大幅度增加,而且现在用户都喜欢用数字化的方式打造梦想之车,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车轮、发动机、内饰、外饰等配置。广大客户希望点一下鼠标,汽车就能够交付上门。在这样全球竞争的环境下,必须要有更加灵活的制造和生产。厂商要把实际的制造和虚拟的呈现完美结合在一起。真实与虚拟生产相融合,必须立足于创新的软件和强大的硬件。而信息化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正体现了德国“工业4.0”的内涵。
目前,德国的“工业4.0”早已不是停留在概念阶段,而是正在一些制造业企业迅速展开。通过一些实例,可以更为形象地了解什么是“工业4.0”。
近日,记者走访了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东北部的安贝格工厂(EWA)。这家工厂曾被评为欧洲优秀工厂,是欧洲闻名的“未来工厂”。这家工厂由西门子创建于1989年,现在主要生产SIMATI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这种器件主要用于自动化控制机器和设备。在这里,产品在与生产机器进行通信,IT系统负责控制和优化所有工艺流程,整个生产流程只需极少量的人工参与,智能化的生产不仅能实现同一条生产线上自动生产出不同特性的产品,还可以保证尽可能降低缺陷率。
由于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只需少量人工进行生产控制。现年26岁的约翰内斯·岑格负责监管对贴装完毕的电路板进行检测的测试台。他并不亲自对元件和电路进行测试,他说:“我在计算机上工作。”岑格可以在他的工作台上监视整个生产过程。1000多台扫描仪将实时记录每一道生产工序以及诸如焊接温度、贴装数据和测试结果等详细产品信息。
安贝格工厂十分重视制造过程中的能耗问题。为此,工厂采用能源分析和能源管理的系统,对能耗始终监控,把能耗在工厂的情况做细分,识别出非生产期不必要的能耗,并且促使员工改变行为习惯,提高节能增效的潜力。工厂去年与前年相比实现了20万千瓦时的节能,同时每年还能够节约10万升液氮。
从这一案例可以看出,目前的“工业4.0”实践,还是更多地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对制造业生产过程的改造。正如德国《明镜》周刊所言,德国很多传统工业始终专注于本领域产品的更新换代,新的数字技术往往用来提升流水线的工作效率与精度,以使产品更为完美。如何进一步增强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金量,是德国制造接下来面临的挑战。
“工业4.0”能否让德国工业永保竞争优势?恐怕不一定。许多德国业内专家就呼吁,在推动新的技术革新时,也要注意改变生产和商业模式。德国《明镜》周刊最近就此话题推出系列文章,其中《体系的竞争》一文直言不讳地说,谷歌、苹果、亚马逊以及众多美国创业型互联网企业“正在袭击德国工业”,正以新的产业思维与游戏规则进入德国传统工业强项,甚至可能令后者沦为其供应商和附属者。
这种论调并非危言耸听。仅以谷歌为例,它不久前收购了一家智能供暖设备商,摇身变为德国供暖设备制造巨头博世的竞争者;谷歌研发在糖尿病患者的隐形眼镜中加入测量眼泪中血糖含量并将其结果传导至智能手机的技术,就进入到西门子所擅长的医疗领域;现在,谷歌还在大力发展无人驾驶汽车,与戴姆勒和宝马成了同行。
当然,面对新的产业逻辑,德国产业界并非无动于衷。“工业4.0”其实便是德国针对性的反应。与美国互联网企业进入制造业相反,德国工业正致力于与虚拟连接,将实体工业生产与虚拟数字世界无缝对接。在未来,德国制造的产品中,物联网、互联网技术的含量将大大提升。
但是,这是否就解决了德国工业面对美国竞争者的难题?德国软件公司SAP前首席执行官孔翰宁说,“仅生产智能产品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提供智能化服务的能力”,否则德国当前市场领先的生产商将来可能仅是服务商一个可替换的产品供应者。
《明镜》周刊给出的两个实例正好能说明这一点:戴姆勒公司在硅谷专门设置了研发中心,以开发车载智能娱乐系统,但这一系统最终要靠苹果的Siri语音系统来控制;德国能源巨头莱茵集团(RWE)和意昂(E.ON)近来发现要面临一个仅有5年历史的初创企业的竞争,这个小企业将并不属于它的1500多个天然气、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设备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可按需对设备进行开关调整,形成了虚拟的发电厂。
由此可见,不论是汽车内的某个娱乐装置,还是某块太阳能电板,谁能掌握附着在这些智能化产品上的数据与信息,谁就掌握着提供智能化服务的能力。无论如何,当谷歌遇上戴姆勒,决不仅是德国与美国优势行业之间的竞争,更意味着互联网技术哺育下,新旧生产方式发生相互碰撞与提升的革命性浪潮,相信我们都置身其中,没有人仅是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