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校际优质资源 定期组织联合采购
北京高校构建“开放式”后勤服务体系
“米、面、油、肉”摆起擂台,买家和卖家“讨价还价”。这一幕不是发生在某个农贸市场,而是在北京邮电大学体育馆。日前,北京高校第七次伙食原材料联合招标采购大会举行,60多所高校和149家供应商做起了买卖。
一直以来,高校伙食原材料是后勤集团或餐饮中心采购科直接从社会市场采购,由于市场的多变和监管尚不完善以及各高校采购水平的参差不齐,很难保证产品和服务价格的稳定以及食用安全性。针对这种情况,北京高校伙专会提出搭建一个平台,各高校推荐合格供应商,由15个高校派代表组成小组严格审查供应商资质,实行一票否决。最后再通过食品卫生监督所、质监局、工商等部门审核,把大家认为最安全的供应商集中到这个平台上。
如今,联合采购已经成功举办了7次,参与高校多达65所,每次合同成交额都达到数千万。去年年底,联合采购中心还开通了高校伙食联合采购网,初步实现了采购资源、交易信息、成交价格在北京高校伙食行业内的共享,为各高校采购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
见证这一发展历程的联合采购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副总务长崔芳菊说:“联合采购树起了食品安全防火墙,实现了阳光采购,规范了学校伙食原材料采购行为,同时也带动了市场上一些规范企业的发展。”
联合采购是北京高校后勤工作的一个侧面。如果说联合采购打开了北京高校后勤实行集团化作战,实现规模化效益的探索之门,那么校际优质服务资源的引进与共享,则可谓引发了后勤体系内深层次的变革。
这个学期,对于首都经贸大学大一新生邹凡来说,应该是幸福的。因为她获得了在校园教育超市勤工俭学的机会。“这里很温馨、很融洽。做理货等工作可以培养我更严谨、有条理。”邹凡笑着告诉记者她很喜欢在这里工作。
这个教育超市是去年年底北京化工大学烛光超市有限公司投入40多万元创办的,占地约200平方米,是该公司目前与高校合作开办的10家校园超市中很有特色的一家。而作为引入方的首都经贸大学没掏一分钱。这两年,首都经贸大学先后引进了北大餐饮中心师生缘、北师大豪城物业和北京化工大学烛光超市三家优质资源,给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增添了新鲜血液和新的服务理念,使后勤服务水平迅速得到了提升。
谈起引进的初衷,首都经贸大学后勤管理处处长马景娜说:“我们引入这三家比自己更强的力量,就是要改善学校原有的薄弱环节。”马景娜表示,这三家优质资源的进入,在学校里树起了一面旗帜,带来了示范效应,学校自己的后勤队伍有了危机意识和紧迫感,形成了良性互动,而且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马景娜还告诉记者:“后勤改革发展到今天,高校中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相互学习和借鉴。可以说,固步自封、关门闭守、不求创新的高校后勤体系必将遭淘汰。一个开放式后勤服务市场的氛围,会为开拓创新型服务体系提供生存和施展的机会。”
据了解,近两年,一方面北京高校部分餐饮、物业管理、校园超市等校内后勤企业自身强大,具备了走出校园承接其他高校及社会后勤服务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高校自身的优质后勤资源具有可信度高、熟悉了解高校等特点,一些高校积极尝试引入这些高校自身产生的后勤企业。
多年从事后勤管理的北京化工大学后勤服务集团总经理马成元深有感触地说:“后勤改革实践证明,对于一些中等规模的学校来说,完全靠后勤人所有行当包打天下,来满足办学需求,保证管理水平、服务质量走在前头,是费时费力不讨好的。改革的一种方式就是引入高校经实践证明有一定管理经验,又能很好地完成教育属性的优质资源。”
北京高校后勤的可喜变化反映了近年来高校后勤改革取得的进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自1999年实施以来,在政府投入不多、没有增加学校负担的情况下,有力地支撑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但从另一方面看,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还没有全面建立起来。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后勤管理职能的转变远不到位,教育后勤行业管理也有待成熟,继续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依然是当前高等教育系统的一项重要任务。
针对北京高校后勤改革,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校后勤改革处处长朱宝铜评价说,北京高校后勤作了非常有益的探索。伙食原材料联合采购达到了降低成本、保证质量、保证安全的目的,而对于一些学校后勤薄弱的环节,引入优质资源,必然会在较短时间内、较大程度上改善后勤工作的面貌。他表示,我们鼓励一部分后勤实体做大做强,同时也建议一些后勤正式职工比较少、市场环境成熟的高校,逐步取消后勤服务经营职能,直接采取市场选择的办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引入优质资源的同时,速度不宜太快,要保证服务经营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规范化,通过规范化建设促进后勤改革进入协调、科学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