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首都大学生心理健康节。昨天(24日)记者从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获悉,将于今天公布的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建设和评估标准,对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硬件、软件建设等进行了规范和要求,其中包括每年对全体学生至少进行一次心理危机排查。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将依据此标准开展评估检查,要求北京所有高校五年内都要通过评估。
心理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标准》要求,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并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不仅要有主管校领导负责,还要成立专门工作部门,健全工作机构。”市委教育工委有关负责人说,“学校领导要专题研究,制定专门工作规划进行部署检查。”
标准还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列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开设心理素质普及类课程,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选修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不低于1个学分。要根据学生需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心理素质教育网络平台,开设心理咨询热线,营造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每年对全体学生至少进行一次心理危机排查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有关负责人指出,高校要根据学生需求,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个别心理咨询服务,还要着眼于不同学生群体的发展性需要,确定辅导主题,定期开展团体辅导活动,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
“高校要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方案,定期演练,确保有效运行。”教育工委有关负责人说,“各高校都要建立健全班级、院系、学校三级预防体系和发现、监控、干预、转介、善后五大工作系统。每年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在校学生心理档案;每年对全体学生至少进行一次心理危机排查;每年对全体相关人员至少开展一次应对学生心理危机的知识与技能培训。”
心理健康日常工作经费每年生均不少于10元
《标准》规定,各高校要按师生比1:3000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并配备一定数量的兼职人员。“专职人员须具有心理学等相关专业学历,并取得学校心理咨询人员资格证书;专职人员纳入相关专业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技术职务评聘序列,工作量参照专业教师的教学工作计算。”市教工委有关负责人说,咨询员每年接受不低于30学时的专业培训及督导,专职咨询员积极开展科学研究,每年至少参加一次专业学术会议。
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经费问题,《标准》要求配备最低日常工作经费。“按每年生均经费不少于10元的标准设立日常工作经费,并根据需要配置相应专项经费。”标准要求各高校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硬件建设,设立专门工作场所,并按专业要求进行建设,必要设备齐全,场所选址要方便、安全,环境温馨,有利于学生寻求服务。
经验与成就
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以后,北京市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制定政策,积极推动工作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三种途径 排解学生心理困扰
北京高校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即开始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多年来,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直接指导下,各高校建立了指导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教育和咨询工作,并提出要从科学化、专业化、系统化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总体水平。 目前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已为学生提供三种有效的咨询方式:个体专门咨询,如面谈、书信、电话、网络虚拟心理咨询中心等,主要优点是针对性很强;进行团体训练,比如交往训练、自信心训练、情绪管理训练等;举办专题讲座,根据大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心理需要,如新生入学、毕业生择业时,举办某个专题的讲座,对大学生关心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帮助其克服心理困扰。
五大系统 降低学生心理疾病
这五大系统分别是:
1.发现系统。各学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普遍开展新生心理状况测查,排查出有心理疾病苗头的学生并建立相关档案。
2.监控系统。各班班主任或辅导员、学生骨干是监控系统的主力,他们在学校的要求下密切关注学生特别是入学时被排查出有心理疾病苗头的学生的日常心理波动,发现情况及时上报。
3.干预系统。各校心理咨询中心通过专业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好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工作,努力降低心理疾病、心理事故发生率。
4.转介系统。各校加强与校外心理疾病治疗机构的沟通与合作,一旦有学生需要治疗,及时送至有关机构诊治,切实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5.善后系统。危机过后,干预工作仍然需要。同学、家长、班主任以及危机干预人员要正确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尽快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平衡,并进行跟踪调查,尽量减少由于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
心理素质教育 纳入高校教学计划
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是面向广大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要求北京高校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纳入教学计划,每个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至少修满1学分。为此,市教工委、市教委、市卫生局、团市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教学大纲》(修订)、《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咨询大纲》和《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疾病预防与危机干预大纲》,组织编写出版了《心理素质:成功人生的基础》教材。目前,北京已有90%以上的学校开设了心理素质教育相关课程。
每年一次心理调查 决策有了理论依据
为全面了解首都大学生心理状况,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启动了年度学生心理状况调查工作,从2005年以来,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问卷调查。2006年的调查面向北京23所公办、民办高校本科生、研究生,共发放了7000份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为领导工作决策和开展工作提供依据。
针对近期高校连续出现的学生非正常伤亡情况,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通知》,对近期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提出六项要求。
领导重视投入工作经费,确保测查、诊断等正常运转
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学校校长办公会要专门听取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汇报,专题研究推进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主管校领导要深入工作各环节,切实研究解决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领导任组长,研究制定心理疾病预防和危机干预工作的细则和流程,投入必要工作经费,确保教育、测查、诊断、干预等各项工作能够正常运转。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的三级预防体系
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应对的学校、院系和班级联动的三级预防体系。学校层面要建立由主管校领导牵头,以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为主,学生工作部门、教务部门、后勤部门共同参与的学生心理状况研判机制。
院系学生工作干部、班主任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学习,了解学校心理疾病与危机干预工作流程,在发现学生有异常心理或行为表现时,要立即采取措施,并向专业部门报告。
要充分发挥班级学生干部、学生党团员的骨干作用,在所有班级设置心理健康宣传员或信息员,一旦发现异常情况,能够及时通知班主任、辅导员。有条件的学校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宿舍、社团的心理危机应对机制建设,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平台,逐步拓展心理危机预防体系的覆盖面。
按照师生比1:3000配备专职心理咨询人员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一定要建立以专业人员为主体的工作队伍,要按照师生比1:3000配备专职人员。要加强对专职工作人员、学生工作干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宿舍管理人员及学生骨干的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业务培训,专职人员每年要接受不低于30学时的专业培训及督导,确保专兼职工作人员能够准确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新生入学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全校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完善学生心理危机发现、监控、干预、转介、善后五大工作系统,尤其要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普查排查工作。每年对入学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建立全校学生心理档案。切实加强心理危机多发季节、心理危机重点人群的排查工作,对有危机或潜在危机的学生做到及时发现、及早干预。
校园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
以开展“首都大学生‘5·25’心理健康节”为契机,面向全体学生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文化活动,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珍惜生活。
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统筹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教育专家、专业医院精神卫生专家巡讲活动,结合大学生关心的心理问题组织专题讲座。
学校要结合实际,举办大学生校园心理情景剧展演、大学生心灵阳光演讲比赛、心理关爱电影赏析、大学生心理社团论坛等活动,营造和谐美好的校园氛围。
建立心理危机案例库,对每起事例进行分析
成立心理素质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帮助高校应对和处理心理危机事件。各高校在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对每一起心理危机案例进行分析,切实掌握学生心理危机形成、发展的原因,建立心理危机案例库,从每一起心理危机中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不断丰富工作对策。
尽管目前各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各高校工作水平还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的心理咨询服务需求。对此,有关专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心理教育应纳入到学校育人体系之中
学校领导重视和支持与否,是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开展顺利与否的关键。一些学校领导之所以不重视、不支持心理素质教育工作,根本在于对大学生心理教育问题没有太多的认识,或者存在一些偏见。要进一步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并作为考核高校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要切实把心理素质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教育规划中来,加大经费投入,配齐工作人员,改善工作待遇,不断增强工作的吸引力和荣誉感,确保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开展。
出台心理咨询人员任职标准
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特征,工作队伍专业化水平的高低,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影响巨大。建议有关部门出台“高校心理咨询人员”资格标准,对大学生心理咨询人员进行资格认证,进一步提高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教育部门要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培训师资队伍,定期对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开展专业培训,并以有关高校的心理专业为依托,提供学历进修机会。二是重视考察和内外交流,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外出考察学习提供条件。三是鼓励科学研究,每年设立若干心理素质教育相关课题,促进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理论水平。
引导社会正确看待心理问题和疾病
舆论的过分渲染、社会的盲目指责不利于高校顺利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要加强正面宣传,一方面引导社会大众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问题、心理疾病,同时使有心理咨询、辅导等需要的学生减少顾虑,主动求助于专门机构,扩大覆盖面;另一方面,使全社会包括媒体在内进一步明确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职责,从而防止渲染、减少指责,为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为高校的改革发展稳定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