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截至2006年年底,高校毕业生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加上前些年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形成一个待就业的庞大群体。就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最具体、最现实、最紧迫的利益和最根本的需求。全团青工战线要按照书记处新的职能划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社会资源,用事业化、项目化、制度化的办法努力把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落到实处,抓出实效。
——事业化推进。鉴于青工战线工作线长、面广、人手不足的现实,我们考虑必须走事业化推进这项工作的路子才能深入持久、收到实效。为此,我们把阵地建设作为这项工作的基础性环节来抓。从全国的层面来讲,团中央青工部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在北京市高校聚集区成立了公益性社会服务组织——全国青年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中心,并开通了全国青年(大学生)就业服务热线,对全国青年尤其是未就业大学生开展面对面的岗位介绍、信息查询等集中、专业、实践型的免费服务。从100个重点联系城市来讲,要求他们积极吸纳社会各方面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切实强化青年就业服务中心建设,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跟踪服务。
——项目化推进。在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中,我们探索了项目化推进的模式,把工作细化成若干具体项目,通过项目这个中介,建立吸纳各方资源共同参与实施的利益机制,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整合资源,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团组织无钱无权,干不了就业工作”的问题。当前服务大学生就业主要有以下项目:一是“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进校园”活动;二是中国青年就业创业网专场招聘会;三是拟联合国资委开展“中央企业援手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活动”;四是把已有的项目,比如“中国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项目、“宝健”项目等的扶持对象重点向大学生倾斜,并即将争取企业支持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专项基金。
——制度化推进。要建立“一对一”帮扶制度,在普遍服务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本地区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需求、签约状况,动员国有企业团委、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青年文明号集体和他们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重点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和实习机会。要建立“校企合作”制度,发展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企业作为“大学生就业基地”或“学士后流动站”,并组织他们和所在地高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定期为高校提供就业岗位或过渡性就业岗位。要建立实名登记制度,建立大学生求职及就业档案,并进行实时跟踪,确保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成果能够经得起历史与实践的检验。要建立宣传表彰制度,一方面大力宣传树立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典型,引导大学毕业生和学生家长转变就业观念;另一方面,加大表彰力度,激发各方面参与扶持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参与扶持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