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新校区建设管理,合理把握建设节奏,有效化解建设风险,河南省教育厅决定:从2007年起,原则上不再审批高校新建或扩建校区;个别高校确需进行新建或扩建校区的,在建设资金和偿还能力充分保障的前提下,报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实施。
河南的这一“限建令”,给该省高校扩建作出
了理性提醒。此前,该省某市曾违法批准征用土地,用于建设一处高校园区,受到国务院严肃处理。此案在全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也给其他地方类似的违法征地、扩建校区的举动敲响了警钟。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大学城已有50多个,规模庞大且有不断膨胀的趋势。比如,一处西部大学城占地400公顷,一个省5个大学城规划用地2240公顷,一个大学城规划面积甚至达70平方公里。在此情境下,河南省着眼高校的实际状况,控制规模,把握分寸,其规范措施可圈可点,值得借鉴。
上世纪末,中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生源的急剧增加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捉襟见肘,于是旨在缓解资源压力的高校扩建风生水起。在扩招的需求下,扩建校区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应对之法,本无不妥之处。然而,当一座座宏伟的大学城拔地而起时,相关的“黑洞”也显露出来,让人触目惊心。
这些“黑洞”最显著地表现在“征地”和“资金”之上。由于校区的扩建(尤其是大学城)往往融教育、商贸、房地产、娱乐等于一体,因而,对商机和利润的追逐很快便吞没了缓解扩招压力的初衷。有些政府部门看到了GDP的增长点,有些开发商发觉了低价获得教育用地、转手用于商业开发的巨大利差,而银行看好高校的“公立”背景,慷慨解囊,轻松放贷。于是乎,在皆大欢喜的前景诱惑下,学校、政府部门、开发商、银行之间形成了一条利益链条。不该征的地征了,不该贷的款贷了,一切似乎陷入了疯狂,但一切又在利益链条的牵引之中。一旦问题暴露,违法征地所造成的浪费和混乱,不良贷款所造成的金融风险,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的不利因素。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扩建一哄而起的后果将逐渐显现。在事情变得更糟糕之前,学校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必须有所行动,该预防的预防,该矫治的矫治。河南限制扩建的决定,抓住了“土地”这个关键因素,其规范效果值得期待。当然,限制扩建也不应是不加区分的“一刀切”,不应一味画地为牢、严防死守。重要的是,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综合考量学生规模、资源存量、利用效率、未来发展等多种因素,作出合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