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是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这—时期,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职业教育不仅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成为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02年7月召开的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就是对这一变化的迅速反映。《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则是适应这—‘社会变化需求的应对性措施,也是指导我国21世纪初叶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指南。认真学习《决定》精神,把握这一时代脉搏,是我们这一时期的重要任务。
一、关于21世纪初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体系目标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发展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重要的文件:中: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调整中等职业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1991年,根据我国实现第二步战略日标对多样化人才的要求,制定《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提出力争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形式多样,又能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1996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提出: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2002年7月《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力争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从以上各个历史时期对职业教育发展体系目标的界定,可以看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体系目标发展过程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是性质转变,由单纯的教育内部发展问题逐步过渡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二是内容扩大,由体系系统建立、结构合理完善向自我发展、形成特色方向努力;三是突出鲜明的时代性,由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转变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突出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性和社会性。可以说,21世纪初叶《决定》确定的目标体系,是今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
分析21世纪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间的密切关系,即职业教育发展要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就业方式的转变密切相连,把社会上的就业需求转化为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二是明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特性: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结构合理,即职业教育的布局结构、专业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变化,并要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互沟通衔接、协调发展;灵活开放,指职业教育要面向社会、适应市场,实行灵活的学制,采用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形成职业教育开放办学的新局面;特色鲜明,就是职业教育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自主发展,指职业学校要具有根据市场变化、社会需求不断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扩大办学自主权,增强自主办学能力,不断完善和壮大自己。
二、关于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创新问题
理顺管理体制,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的管理模式,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重点研究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延袭的是“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格局,形成的模式是谁办学、谁管理、谁受益,办学与管理合二为一。据2002年教育部抽样调查,全国1. 78万所中等职业学校中,除几十所由中央部门及所属单位举办外,绝大多数由地方举办和管理,其中省属学校占11%,市(地)属学校占48%,县属学校占41%。这些学校分属省、市、县有关部门,其中教育部门举办的占45%,其他30多个行业部门及企业和民办的占55%。现行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存在着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统筹乏力,资源难以形成整体优势,办学效益还较低等问题,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和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决定》提出“推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理解管理体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国务院建立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在国务院领导下.将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就业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各个部门间的通力协作,统筹管理、统筹解决职业教育的重大宏观政策问题,实现职教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有利于彻底改变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统筹力度,实现职教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统一;也有利于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变过去封闭办学,重复办学,效益低下的局面,形成教育部门与用人部门共同合作,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强化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的职责,主要是强化市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职教法》规定,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主要在地方,地方政府要根据本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确定并管理本地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我国地级市的人口规模一般在数百万,大的有近千万。市(地)地域范围大小适中,城市农村兼有,一二三产业并存,经济具有相当规模,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数量大、层次多。我国目前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多数是市 (地)举办,89%的中等职业学校是由市(地)管理,职业教育资源丰富,资源配置具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以市(地)为主进行职业教育的统筹,将促使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更加紧密联系起来。
强化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①统筹规划。促进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与发展模式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②统筹办学。在坚持政府举办职业教育的同时,统筹、协调和支持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企业和社会力量办学,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办学的多元办学格局。③统筹资源。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整合和利用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优化学校的布局结构。④统筹政策制定和实施。如统筹招生就业制度、统筹专业设置、统筹经费筹措与使用,形成有利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环境。
三、关于办学体制创新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特征是:
表现之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作用下形成的以政府包揽办学和单一计划办学为主要特征。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有所突破,行业、企业办学的行为有所加强,市场机制开始在职业教育活动中发挥作用。但是如何形成以政府举办公办学校为主导,国有民办、民办公助、行业企业办学、个人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多主体办学形式,需要有相
表现之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所有制结构的变化,对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影响是直接和具体的,要求职教办学的主体由政府或国有经济向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参与转变,同时使公民个人、合资企业等成为办学主体的需求与可能成为现实。但是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存在着诸多问题,如非国有企业尚未成为办学主体,对其办学行为缺乏政策引导与实施措施;民办教育规模较小,对其发展缺乏必要的引导与政策扶持;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作为办学主体的地位由于是实际中缺乏必要的操作规范,其办学主动性、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起来;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性要求的多元利益均等机制尚未形成等等。
表现之三:办学主体多元化和办学形式多类型是办学体制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办学主体决定着办学的管理主体与投资主体。弄清办学主体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权利,有利于实现职业教育的投资体制与管理体制改革。
《决定》提出“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这里强调了二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的思路在于发挥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形成社会合力举办职业教育的整体效益;二是办学体制创新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其目标是充分体现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公民个人等多方面的利益,逐步建立与经济多元化和办学主体多元性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因此,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创新主要应体现在以下方面:
——政府主导管理整个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办学思路,重点办好示范性骨干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支持和指导行业、企业举办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同时探索办学体制的多种实现形式。如教育股份制、一校两制、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等试点,发挥政府办学的主体作用。
——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多元办学格局的重要力量,通过制定适应企业行业调整的新措施,加强其办学行为。行业主管部门对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工作进行协调和业务指导;行业组织开展行业人力资源预测,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划,进行行业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教师培训工作等,对各类职业教育实行行业性管理,已成为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创新的重要任务。企业具有依法举办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重要任务,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职业教育和职工培训规划,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各种形式的岗位培训;与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机构建立广泛的合作办学,共同规划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并在扩大基建规模、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产学研结合等方面共同承担义务;同时,赋予企业参与管理的权利并实行权责统一,通过共同的经济利益机制吸引企业投资办学。
——发挥新型经济主体办学的作用,主要指大型股份制企业、非国有经济企业及在一些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外合资办学,这些都可以成为办学的主体。因此,在办学主体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措施,成为新型经济主体参与或承担办学的关键。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主要指发展民办教育和中外合作教育。对这一类型的教育,重点工作应放在政府在坚持科学引导、加强管理的同时,有责任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扶持、资助。政府的扶持资助将是提高社会力量办学质量的有效手段,同时逐步实现与公办学校相一致的保障措施。只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有利于增加教育投入,有利于扩大教育资源、教育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各种办学形式都可以大胆试验、积极探索。
四、关于职业教育适应社会、服务面向问题
现代教育学原理认为,教育目标指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经济发展阶段是不同的,教育目标的不同导致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基础教育主要是满足适龄青少年基本文化知识的学习;高等教育在于培养一部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由于受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需求影响,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地域性特点,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受教育对象影响着职业教育自标的确定和选择,但是与其它类型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由于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相关性,决定了其地位与作用自始至终是适应与服务的关系,只不过由于在不同时期、不同要求、不同条件背景下所服务的对象、内容不同而已。21世纪职业教育适应和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诸方面,(决定)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服务,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为推进西部大开发服务”。就是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这四个服务,第一次将职业教育发展融人整个社会经济的总体发展之中,具有极强的时代性。这四个服务,将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由过去的自我发展为主,变为以社会需求为主,在地位上强调服务与适应的关系。这四个服务,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功能,既是职教改革与发展的出发点,也是新时期职教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职业教育要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对一线劳动者素质的需要,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提出的新要求,及时调整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改变我国企业中技术工人比例偏低的状况。职业教育在城市要承担实施就业再就业培训工程的任务,在农村要承担实施教育富民工程的任务,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把终身学习和培训作为就业和再就业的长远支持政策。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是我国“十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职业教育要根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需要,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大力发展各类培训和社会服务,使农村和西部地区职业学校成为多功能、综合化的服务实体,成为农村和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扶贫开发服务的基地。
五、关于职业教育机制创新问题
《决定》提出“大力推行劳动预备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人制度。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劳动力市场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职业教育机制创新的关键。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健全的劳动就业政策,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条件;建立完善系统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保证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也符合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逐步建立,劳动力市场成为的需求决定着职业的规模结构、层次类别等。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变化,决定了对人才的需求数量、质量、结构也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劳动力市合,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学生充分就业的需要。学校教育教学的开展要与各项劳动就业制度相一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及活动要与劳动力市场需求,就业准入标准,职业资格要求相衔接。因此,对用人单位而言,要以是否具有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人才录用的标准;对职业学校而言,要将适应劳动预备制度、就业准人要求作为办学的方向,一要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调整教学内容,突出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定向性和生产性。二要通过加强就业指导与服务,如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岗位,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促进职业学校与劳动就业市场的对接,增强适应市场运行机制的能力。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就进行了一系列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方面的建设和推进工作。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在全社会实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2000年3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其中确定90个工种职业须持有职业资格证书就业。目前,全国累计共有3500多万人取得了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改变和克服教育和培训工作中的脱离生产、脱离实际的缺陷,而且对于解决我国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中高级层次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决定》提出要完善三种证书制度,作为保证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明确了目前开展此工作的主要方面。一是在职业学校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首先要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标准的衔接,学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劳动力市场紧密结合。二是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在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的作用,在有条件的职业学校设立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站或职业资格考试机构;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鉴定有机结合,鉴定站按照学校的特点安排考试、鉴定计划。三是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与学历教育紧密结合,减少重复,提高效益。职业学校毕业生申请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中级以下职业技术鉴定时,只进行操作技能考核。优质职业学校主体专业毕业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