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工作报告

作者:宋 海  来源:教育部网站
  发布时间:2007年07月05日 16:31  浏览:
尊敬的张德江书记、周济部长、万钢部长、李学勇书记、黄华华省长,尊敬的各位高校领导、专家,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启动以来的进展情况,部署下一阶段省部产学研结合的工作任务,推动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我受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委托,分两个方面向大会作工作报告

  第一个方面: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启动以来的进展情况

  自2005年9月广东省与教育部签署《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合作协议》、并得到科技部大力支持以来,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协议》精神,省部产学研结合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开局良好。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扎实推进。广东省委省政府、教育部和科技部高度重视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推动。一是成立领导机构。于2006年4月,专门成立了省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由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同志担任组长,副组长由教育部赵沁平副部长、科技部尚勇副部长和我担任。下设办公室,负责省部产学研结合的具体工作。随后,广东的珠海、惠州、汕头、江门、云浮、韶关、河源、佛山禅城区和顺德区等市(区)政府都成立了产学研结合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北京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部属高校专门成立了推进省部产学研结合领导小组。二是设立专项资金。2006年,广东省政府投资1亿元,设立省部合作财政专项资金,今年增加到2亿元。从2008年开始到2010年,广东省每年将投入不少于2亿元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省部产学研结合。三是做好宣传发动。通过会议、论坛、网站、新闻报道等多种途径,广泛宣传省部合作的相关信息和进展情况;组织举办大型产学研合作项目洽谈会、项目签约会、战略研讨会、信息发布会等10多场次,推介省部产学研合作;在本次会议期间,还将举办大型产学研科技创新成果展,进一步扩大省部产学研结合的影响。

  (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把握省部产学研结合的方向和重点。一是广泛调研。先后组织人员赴北京、上海、武汉、天津、哈尔滨、南京和成都等地的部属高校,了解部属高校优势科技资源和合作意向。同时组织人员实地考察广东21个地级市的高新区、专业镇、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摸清广东与部属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基础,掌握企业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需求。二是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建立部属高校与广东各市及相关企业的信息沟通渠道,在省部产学研结合网站广泛征集合作信息,目前已征集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和高校科技成果信息1000多项。建立了《企业技术需求》和《高校科技成果》项目信息数据库,并鼓励技术供需方利用该信息数据库实施产学研结合项目对接。三是选准合作的方向和重点。在合作方向上,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要求申请单位具有良好的前期合作基础,申请项目能够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前景好,对广东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具有重要带动作用。在合作内容上,紧紧围绕广东产业和企业实际需求,重点选择网络与通信、消费类电子、重大装备及关键零部件、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等十大产业开展合作。

  (三)建立保障服务体系,推动省部产学研结合顺利开展。

  一是建立政策保障体系。2006年8月,广东省政府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出台了《广东产学研省部合作专项资金暂行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广东省17个部门还联合制定了《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明确提出促进省部产学研结合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联合攻关招标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二是建立投入体系。设立了省部产学研结合财政专项资金,并根据需要逐年增加;要求广东全省各类科技和产业化计划的财政投入重点向产学研结合项目倾斜;广东各地市、县、区财政和企业、社会的投入也不断加大,初步形成了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投入体系。2006年,广东各地市财政配套投入已超过10亿元,带动企业投入超过165亿元。三是建立高层次合作对接机制。据统计,先后有30多所部属高校到省部产学研办和各地市洽谈合作事宜,实现直接对话沟通,全面提升了产学研合作的对接协商层次,推动落实了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四是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建立了省部产学研结合信息网站,及时发布产学研结合工作动态、政策法规、申报指南和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今年,还启用了产学研结合项目网上管理系统,实现项目申报、评审、立项等信息化管理,为产学研合作提供实时、快捷的服务。

  (四)积极创新合作模式,不断提升省部产学研结合的层次和水平。一是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部属高校为主要技术支撑,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互惠共赢、长期合作、共同发展的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目前已经组建数字电视、下一代通讯、精密制造和清洁生产等产学研战略联盟13个。二是建立联合创新平台。一年多来,部属高校与广东地方政府、企业联合建立了20多家研究院、研发基地、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分支机构等技术创新平台,进一步完善了广东区域创新体系。例如东莞市分别与华中科技大学共建"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与电子科技大学共建"东莞电子科技大学研究院",两个研究院的总投资达到2.4亿元。同时,还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机构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北京科技大学在广州、佛山四个研究平台之外还组建了广东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也在佛山、惠州等地区的创新平台基础上组建了工业技术研究总院。三是推动高校与专业镇对接。广泛发动部属高校与广东100多个专业镇进行对接,开辟了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新领域,提升了专业镇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如四川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东华大学等分别与广东的皮革、五金和牛仔服装专业镇开展全方位产学研合作。四是建设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分为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区,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基地3类,目前已启动建设45个示范基地,发挥了较好的经验探索和示范带动作用。

  (五)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一方面,精心组织实施省部产学研结合专项。经省内外专家评审,2006年省部合作财政专项资金选择了70个项目共155个课题进行支持。从立项情况看,共有58所大学参与承担项目,其中省外高校46所,省内高校12所,分布在全国17个省和直辖市。省外高校参与的项目数占66%,省内高校参与的项目数占34%。2007年,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共收到722个项目申报,共有76所高校参与了申报。另一方面,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一年来,通过组织省部产学研结合成果发布会和洽谈会,累计发布高校科技成果3000多项,促成省外高校与广东企业成功对接的产学研结合项目超过500项。目前,清华大学与广东的横向科技合作经费已经接近每年1亿元。浙江大学自省部合作以来与广东签订实施了100多个技术合同,交易金额超过3200万元。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省实施各类产学研结合项目3200多项,实现总产值1500多亿元,出口创汇30多亿美元。

  在省部合作推动下,部属高校与广东的产学研结合工作进展迅速,初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促进了广东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2006年组织实施的省部产学研结合重大项目,预期可实现产值100多亿元,新增利税20多亿元,可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350多项,有力促进广东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建筑材料等产业升级。例如,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等承担的《基于国标的数字电视关键应用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将带来地面电视运营模式的革命性变化,推动广东整个数字电视产业链的发展。电子科技大学和美的集团在微波炉、微波照明等方面开展了军转民用的产学研合作,成功将多项军工技术应用到民品,使美的微波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年微波产品销售额已达48亿元。二是促进了广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山大学与TCL等企业瞄准数字家庭产业发展中的设备互联互通这一关键问题,深入开展产学研结合,成功制定出了广东省第一个数字家庭领域的技术标准,并积极争取形成国家行业标准,抢占产业核心技术制高点。江门市的江裕映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的技术力量,成功开发出多款具有自主技术、自有品牌的打印机,成为全国最大的针式打印机生产基地,并被授权为数字投影仪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组长单位和税控收款机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成员单位。广东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成功突破了飞利浦等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壁垒,成为国内电光源行业创新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三是促进了广东产业和产品竞争力的提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国家级珠宝检测中心在广东省设立的三个实验室,每年都为深圳、广州等地数百家珠宝玉器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大大提高了广东珠宝行业的产品质量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珠海天威、纳思达两家打印耗材企业,与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结合,迅速跻身全球同行生产企业的前两位,目前全球70%以上的色带、60%以上的兼容墨盒以及20%以上的硒鼓都在珠海生产。珠海炬力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和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共同研发新一代芯片,已经占到全球MP3市场份额的50%以上。四是促进了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很多部属高校通过省部产学研结合,将人才培养的"课堂"从教室延伸到广东企业、工厂一线。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在广东建立了一批研究生实习基地;众多广东企业专门在部属高校设立了奖学金,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

  总的看,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决策正确、路子对头、措施得力,成效初现,已初步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结合新路子。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深入推进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认识还不够到位。某些高校和企业对省部产学研合作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高;部分企业存在注重眼前利益和追求短平快的思想,产学研合作缺乏长远战略考虑。二是发展还不平衡。不少高校、地市和企业推进产学研合作的行动快,措施得力,已经初见成效;但有的启动相对迟缓,推进不够有力,效果不明显,还有一些尚处于等待观望状态。三是政策还不完善。产学研结合的税收、投融资、产权保护、利益共享和责任分担等方面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政策法规体系。在一些高校中,与产学研结合相关的人员流动、工资待遇、成果归属、职称评定、业绩考核等政策还不配套。四是服务还欠缺。目前,产学研结合中介服务机构尚不健全,特别是在科技成果评估、技术交易、项目孵化等方面缺乏高水平的专业服务。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更加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第二个方面: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省部产学研结合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和省部合作协议精神,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广东和高水平大学为主线,积极探索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的产学研相结合新模式和新机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战略联盟,深化产学研合作,提高合作效益,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提升广东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共同促进广东和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目标任务是:到2010年,引导100所教育部直属和其它国家重点建设高校与广东企业合作开展自主创新;攻克1000项广东产业急需解决的核心和关键技术;支持100家省级研发机构提升创新能力。同时,吸引5000名省外专家教授来粤开展创新性研究及成果产业化;培养50000名企业急需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带动全省新增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50000件;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形成5000亿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使广东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为实现这一目标任务,重点要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修订完善省部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目前,《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已编制完成,在广泛征求意见并修改完善后尽快下发实施。广东各地要结合自身实际,加强与部属高校沟通,尽快制定好产学研专项规划。

  二是建立健全促进省部产学研结合的政策措施。根据国家和广东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精神,尽快出台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人员激励、合作利益分配、产学研投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改革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人员的利益分配制度,鼓励企业以红股或股份期权等形式奖励做出重要贡献的高校科技人员;引导高校改革和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与考核体系,激励高校科技人员参与省部产学研结合。广东将进一步完善激励政策,对合作成效显著的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部属高校驻广东研究院、校企联合技术创新中心及其先进个人给予奖励。

  三是积极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围绕支柱和新兴产业重大技术需求,重点组建和扶持100个左右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制定具体的联盟发展目标和方案,逐步形成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省部产学研结合资金重点滚动支持产学研战略联盟组织实施的重大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带动广东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四是认真抓好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建设。继续选择具有良好产学研结合条件,并在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的地区、园区或企业,加快建成示范基地。重点抓好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示范市区建设;引导和组织部属高校到广东企业或科技园区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并成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基地。

  五是着力突破产学研结合投融资瓶颈。继续增加省财政对省部产学研结合的投入,有条件的市、县(区)要逐步建立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并逐步增加投入规模。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支持,以社会化募集、市场化运作方式,创建省部产学研结合产业投资基金。引导企业逐步提高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鼓励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专项经费,推动企业成为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投入的主体。

  六是努力为产学研结合提供良好服务。依托各类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知识产权法律服务机构等专业中介机构,形成完善的省部产学研结合服务网络。鼓励有条件的市和科技园区成立产学研结合促进会、研究会等行业组织,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产学研结合服务队伍,为产学研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

  同志们,推动省部产学研结合,是新形势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举措,是加快广东经济转型升级和提升高校办学水平的强大动力,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部、科技部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共同推动下,充分发挥全国高校和广东产业界的各自优势,同心协力,振奋精神,真抓实干,努力推动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谢谢大家。

(2007年6月27日)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07年07月05日 16:31

版权所有: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 j9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旧版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