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矛与盾的攻守之道 ——专访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老师

作者: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  来源:清华研读间公众平台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05日 09:55  浏览:
今年10月,酝酿了一年之久的《清华大学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此次教改,清华人左手执创新发展之矛,右手擎坚持传统之盾,左右手互攻,以大魄力改进不合时代的教育方式,以大毅力坚守传统教育的优秀方法,以《若干意见》对教育界众多矛盾问题做出解答。本期,让我们倾听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老师解读清华教改中的矛与盾的攻守之道。

政府引领与简政放权——探秘教改背景

Q(清华研究生报记者):现代大学制度不可能自然形成,需要政府的领导和推动,与此同时,现代大学制度最根本的改革却是政府简政放权,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清华通过教改是如何建立现代教育治理结构的?

A(史静寰):首先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问题。中国现代大学基本没有西方大学自治的传统和基础,大学被定位于强国富民的工具,这种功能定位使大学与政府关系密切。第二是教育体制改革问题。中国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扩大大学办学自主权”典型地反映出自上而下推进分权(Centralized Decentralization)的高教体制改革特质。第三是大学中的教与学及人才培养问题,这是大学作为教育机构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面对知识爆炸、社会急剧变化的挑战,大学必须作出回应,满足人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多元,有时甚至冲突的要求。

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探秘教改目的

Q:此次与《若干意见》同期发布的还有《清华大学章程》,两个文件共同为清华建设国际一流大学奠定了规章制度。请问本次教改的最终目的何在?

A:教育目标的确立既要考虑社会需求,又要尊重个人发展的需要,而且尽可能将两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清华新教改,提出转变育人理念的口号,新教改规定的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教育理念恰巧体现了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有机结合。具体来看,新教改要求学校不能仅仅把传授知识作为培养学生的目标,强调能力型、发展型学习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接触物质、自然世界,了解现实、人类社会,将课堂书本知识学习与多种方式的体验性、探索型学习结合在一起,形成清华学生的全面发展。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探秘培养方向

Q:学校十分重视文化素质讲座,但同学们对文化素质讲座的看法与学校相反,常发生的情况是:同学是带着卡来刷,进去坐着,撑两个小时再出来,如果不是为了毕业根本不会来。文化素质讲座越来越流于形式,您怎么看?

A:表面上看,文化素质课的学术压力与作业压力不如专业课大,但换一个角度看,学校所提供的教育并非一定是强力灌输,学生不是非得皱着眉头听课,如果学生能轻松安排自己的时间,在惬意的氛围中接受老师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教育,这同样也是一种学习。我们不能把所有的课都变成一个模式,所有的课都要求课程强刺激、学生强记忆、知识强输出,我们也需要有能够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课程。我们期望,若干年后学生回想起他们所经历的清华课程,既会想起一些难度很大的专业课,还能想起有些好玩的、轻松的、有张有弛的文化课。

模仿创新与自主创业——探秘成长模式

Q:“杯启动”仪式上,陈校长曾说:“创新来自于创造性,来自于思想的创造,不是来自于一些小的变化” 。现实却是校内同学做的大部分创业项目,业界都早有人在做,甚至做得比学生更好,例如现在火热的3D打印。清华同学们的创业是在进行思想创造吗?现在清华的创业氛围算不算是小变化堆积起来的伪创新?

A:创新的含义十分丰富,我们所追求的创新不一定非得是原始创新。对于掌握知识有限的同学们而言,原始性创新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较为难以实现。我们举办创新性比赛的目的是追求激发出学生创新的欲望,欲望和想像力是创新的基础。我对去年获得学校特奖的一名同学记忆犹新。这位同学在考入清华前不知道纳米为何物,进入清华后才进入这个领域,现在他已经成为纳米领域特别专业的人。他做学生时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在前辈们已经奠定的基础上做的,对社会而言并不具有创新性,但对他而言,他的每一点独立思考都是具有创新性的。我们都清楚,学校的定位在于培养人才,模仿性创新是原始性创新的第一步,经历了清华对于创新比赛的鼓励,他们终将能思考出原始性创新。

Q:有一个清华校内的创业团队跟我提过,他们创业一开始也想做一番大事,但是现在觉得最好的结果是最终他们的产品和团队能够被阿里巴巴之类的大公司收购。有人说清华人骨子里求稳妥,不敢冒险,学校对创业的扶持只是他们进入大公司的垫脚石,对此,您怎么看?

A:对于创业,我们不能有过多苛责。学生时代的创业,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的集合体、社会经验的积累站。对于学生阶段的创业,我们不能期望太高。同学们仰望马云,但马云是花了很多年才最终实现今天的成功。学生时代的创业,更多的是体验,增进学生对社会现状的了解,对产业的熟知,学生通过创业将他们思索的内容转变为现实,这一过程就是难为可贵的。

另外,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很少要求我们从无到有地进行一个产品的设计。计算机的芯片虽小,却是一整个团队的通力合作。很多专利产品,最初只是作为一个专利发出的,但最终都有团队的共同努力,不要认为一个人干的才是创业。

有一个学生暑期在甘肃助教,他发现西北的夏天也是很热的,就思考能否设计一个使用风和热能发电驱动的空调。学校对于这类创新,以及创新衍生的创业,应该有更多的鼓励。

高端科研与扎根基层——探秘学生去向

Q:24次教育工作研讨会上,陈校长提到:“培养拔尖人才是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面临的最大挑战”,另一方面,学校又鼓励学生去基层去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培养出了一个优秀的博士,最后去当了村官,这个成本是不是太高了?

A: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来理解,所谓的拔尖人才都要学而优则仕,拔尖人才都是干大事、做高端的。这样的定位没错,要使拔尖人才发挥最大的作用目的也是正确的。但对于一名刚毕业的学生就这样定位可能有问题。所谓的拔尖人才、创新人才我的理解是指这类人在遇到问题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上的拔尖与创新。

学校众多的人才培养计划,在本科教育阶段,显然不能仅仅考虑科研能力,因为并非所有本科生以后都从事科研。培养他们在现实世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不同环境下,形成社会影响力同样重要。学生的拔尖与创新能力应该指他们在遇到问题时表现出更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基层地区遇到的问题与科研领域相同,只不过表现形式不一样。我也相信把这些人放在科研领域、偏远地区,他们同样也能表现出这类能力。

醉心教学与倾心科研——探秘教师发展

Q: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非升即走,是通过末位淘汰制保持教师队伍的水平。陈校长曾说:“一个老师如果在学校里学术能力不强,必须离开学校。”但是评职称必然会牵扯教学的精力。《深化教改的意见》中说道要“确保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和人才培养”。这两者是否有冲突?如何平衡?

A:教学与科研的矛盾,不仅是清华,也是世界研究型大学共同面对的问题。现代大学的功能拓展使大学教师必须承担多种角色,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是大学教师职业能力的体现。学生是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存在的首要原因,教学是教师职业特性的基本构成部分。一个大学老师如果未介入大学中最具有活力的教学过程,他的职业生涯是有遗憾的。通过教学与充满想象力的大学生积极互动是激发教师研究创意的源泉之一,在教学中将科研得到的新知识信手拈来,自由运用是“大牌”教师受学生欢迎的重要因素。大学教师要努力尝试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这不仅是大学教师的职业要求,也应成为研究型大学教师的职业习惯。

Q:如何保障关注教学的老师不被末位淘汰?

A:分细类管理是大学改革方向,也是我个人认为值得采取的方式。基础课老师的教学量大,他们研究的更多是如何教学使学生学得更有质量和效益。基础课设教学系列很有必要,但要保证在物质上、社会认可度、学校评奖活动中不低于从事教学科研的老师。

主动评价与结果导向——探秘评价体系

Q:此次教改很重要的一点是重新规划了师生互评体系。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是可量化的,所以评价具有复杂性。现阶段难有一个好方法能对不可量化的指标进行标准化的衡量。清华此次教改在改进师生评价体系方面作了什么努力?

A:本次清华教改,评价体系成为改革的一个重点。在可量化指标方面,教师必须考虑教学的价值和效益,定量评价的作用明显。但教育又有百年树人一说,老师需要将外在的东西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素质,从这个角度,任何评价都无法体现教育的复杂性。

本次教改同时改进了学生评教与教师评生的标准和程序。首先,把评课和评教一定程度分离。因为一个老师教什么课,所教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所处地位并非老师一个人能够决定。把评课和评教分开,体现了分类评价的多元性。新的评价体系既激励老师充分重视定量评价,同时鼓励老师认可教育润物细无声的特质。其次,本次教改后学生并非要给所有课程评级,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评价的强制性,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有助于让学生对评教更为负责。第三,老师评价学生,虽然看上去由老师决定,但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这种结果导向(out-come-base)的评价理念有助于教师更多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完善自己的课程设计和实施。

反思回首与坚定前行——探秘教改评价

Q:“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此次新教改的成果我们何时能够见到?
A:24次教改后刚刚结束,新雅学院的学生正在茁壮成长,等到这一轮学生本科毕业时我们会有一个直观感受。他们究竟能变化多少,我们现在还不知道,也很难预测。此外,这类项目通过四年容易产生反馈,但三位一体,六类课堂这类影响清华更为长久的治学理念我们需要用更长时间去考量。

史静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中国高教学会高教研究院机构协作组副组长,中国高教学会院校研究分会副理事长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15年03月05日 09:55

版权所有: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 j9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旧版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