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制造2025”规划,为制造业画出未来10年的发展蓝图,受到极大关注。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几乎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但最重要的是人才。特别是在操作层面要有众多文化素质高、技术精湛的优秀工程师和技术工人。
的传统制造业一直走在世界最前列。20年前面对工业信息化革命,德国明显落后于和。但在短短十余年间,它的传统工业在加入信息化元素后,很快便跟上了时代步伐。特别是在汽车制造业、精密仪器制造等传统技术强项领域,又重新回到了领头位置。一台机光电一体化“徕卡”高端照相机的售价,可以买几十台日本“尼康”高端照相机便已说明一切。透视德国此次工业化进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人才结构合理,即从顶端出思想的科学家到底端操作层面的技术工人,呈完整的正金字塔结构。
从我国技术人才的培养现状来看,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浮躁这一副产品也随之而来。全社会的目光都集中在贸易、金融等流通领域,逐渐轻视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传统制造业领域大中型国有企业的转型、解体,直接影响到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导致工程技术人才断层。一些以传统工科专业为主的名校开始把工作重点转向建设理科和文科,对传统工科专业实施了一系列压缩学时、减少招生人数等措施,使得高端工程技术人才严重缺失。那些本应是培养操作层面工程技术人员的院校也紧随名校之后,推行所谓的改革。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更是惨淡经营。职业教育的重点也都放在第三产业上。未经过严格技术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了一线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虽然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面向世界引进高端人才,但没有操作层面的优秀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再好的理论、发明及设计也难以变成现实。
有鉴于此,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应将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中长期战略发展一项重要内容,给予高度重视。
国家应当引导以传统工科专业为主的名校端正办学理念,发挥自己的传统学科优势,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理论联系实际,办好传统工科专业。着力打造几所中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培养顶级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
促进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由研究型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以培养操作性人才为己任。大幅缩减一些实用性差、内涵少的专业招生规模。加速与企业的紧密联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
加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的建设。特别是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充分发挥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的优势,并与国家职业技术专业等级鉴定相结合,大力培养优秀专业技术工人。在教育条件发达地区,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将中等专业技术教育由普通职业教育转为普通高等教育之后的继续教育平台。
计划经济时代,一个八级钳工的月工资与大学副教授相等。新时期,国家应当引导全社会重视技术工人的生存状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完善对技术工人的评价机制,提高优秀技术工人的生活福利,吸引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离“中国制造2025”只有十年的时间。要使我国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加速形成技术人才的正金字塔结构已迫在眉睫。▲(作者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