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当前,在“转不转”的问题上,地方本科高校大多已无异议,因为“招生难、就业难”的双重压力,正在倒逼高校作出调整。但在“向哪里转”“如何转”等诸多问题上,还远未达成广泛共识。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是:转型之后,地方本科高校到底是在办职教,还是在办高教?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向应用型转变”有全面理解。要全面理解“应用型”的新要求,还是要回到解决“招生难、就业难”的双重困境上来。换而言之,判断一个地方本科高校是否真转型,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真正脱困。
转型首在调整办学定位
高校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是造成一些地方本科高校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以重庆为例,电子信息领域作为地方支柱产业,用人需求缺口在20万人以上,但重庆市属高校中,经、管、文、法、艺五大专业培养规模占比却高达55%。重庆本科高校中,英语专业开设高校有21所,在校生达2.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5%。
究其原因,这与我国地方本科大学的发展历史不无关系。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大多在上世纪末由高等专科学校升格而来,办本科的历史并不长。加上扩招的主体在地方大学,经、管、文、法、艺等又成为扩招专业的主体,因此造成了今日之困境。在新的发展环境下,地方本科大学明显表现出学科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教师队伍素质不够匹配、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等病症。
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更为重要的是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的调整。毋庸讳言,我国高校发展大多有一种路径依赖:单科性学院想升格为多科性大学,“211”大学想成为“985”,最后大家都想成为北大清华。且不说国家资源能不能办那么多的北大、清华,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也没有那个必要。以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最多的美国为例,在3600余所高校中,研究型大学也是少数,绝大多数还是科研教学型或教学型大学,仅两年制社区学院就占55%。
美国大学的这种构成,其实和其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是一致的。据统计,发达国家人才需求的结构比例为:从事科学研究的拔尖人才约占5%,从事设计研发的专门人才约占30%,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生产一线工作的专业人才约占65%。作为一个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快速上升期的大国,我国对于各类人才需求的比例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对基层生产一线需求的比例应该大致相当。因此,调整地方本科大学的办学方向,已是迫在眉睫。
转型重在确立就业导向
一些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拿就业率来“强迫”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一种短视行为。因为大学的任务是教育人,就业应该是政府抓的事情。应该说,对转型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
今天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其实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有研究表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人均GDP在2300美元至6500美元之间,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客观上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结构随之改变,由此出现了一个新的大学类型——应用科学大学。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欧洲当年的水平上。
就业首先是地方政府的事,当然没有错。但是,地方政府作为大学的举办者和出资人,要求地方本科大学办学方向作出调整,确定“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用的人才,也在情理之中。
就业导向一旦确立,地方本科大学的学科专业结构、师资素质水平、人才培养模式等等,都将随之改变。可以说,这样才真正是从“围绕学校资源办学”到“围绕学生办学”的转变。
转型不必纠结于职教高教
自从2014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来,围绕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声音,有的理解为600多所新建本科高校都将转为本科职教,有的解读为高职院校将面临生存危机,一度造成认识上的混乱。
实事求是地说,引导部分地方高校转型,理论上还存在诸多需要建树的空间。在10余年的办学探索中,许多地方本科高校的成功办学经验,也值得我们去总结。实践走在理论的前头,是当前地方高校转型的现实处境。
中山大学原校长黄达人卸任后走访了20余所高职院校,认为职业教育有三大特征:一是师资上,强调“双师型”;二是就业上,强调持证上岗;三是教学上,强调基础与实践结合。按照这个标准,许多普通高校甚至“985”大学也存在有职业教育特征的专业,如临床医学专业。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特征,并不仅存在于职业院校。
我国一些老牌本科大学,其实也有不少在培养有职业教育特征的人才。如扬州大学培养的淮扬菜高级厨师,已成为国内外高级餐馆的标配。麻省理工学院本科的培养目标,也是具有创新和领军能力的工程师。因此,有学者认为,我国95%以上的大学本科都应该是“应用型”,应用型大学里可以分为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三类。这与当前大学的研究型、应用型、其他类型的分类方式也有所不同。
从解决当前地方本科大学的困境来看,区分转型后的地方本科高校属于高教还是职教,其实意义并不大。并且,在职业教育尚未得到社会充分认可、技术人才的社会地位还没有真正提高的当下,过分强调“应用型”大学的职业教育特征,反而不利于地方本科的转型。
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到了走出“身份困惑”,超越“姓职姓高”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