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从“强者主导”到“应用驱动”

作者:中国教育网络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
  发布时间:2015年06月23日 11:04  浏览:

信息化规划在高校常常被视为“强者规划”,不分是哪个部门,“强者主导”的情况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当然,在高校,教学与科研向来是核心业务,占据信息化主导地位,也是发展的必然。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对于教育信息化阶段性目标的顺利完成和“十三五”目标的快速推进具有承前启后的决定性意义。教育部在年初公布的《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科学编制教育“十三五”规划,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互联网+教育”的概念逐渐风行,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规划中,相信教育信息化将进入加速发展新的阶段。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体到细节的设计和规划,使目标更加清晰,从而避免走弯路,正是目前高校信息化决策者与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5月23日在青岛召开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开幕致辞中谈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四点体会“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协同推进、拓宽渠道多方式、坚持应用驱动”,对未来高校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将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路。

  教育治理现代化对规划的新要求

  高校信息化规划单列,这从2010年起,就在高校范围内被不断提倡和呼吁。在2011年及2014年针对120所高校的调研中,信息化规划单列的高校,从原来的64所上升到77所,而无成文的规划,则从原先的12所减少到现在的3所。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规划中,高校信息化规划单列,应是大势所趋。

  信息化规划在高校常常被视为“强者规划”,不分是哪个部门,“强者主导”的情况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当然,在高校,教学与科研向来是核心业务,占据信息化主导地位,也是发展的必然。

  当下,技术变迁,管理模式相应变化,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得到各高校的响应。而新一阶段的信息化规划显然也会相应随之调整。

  上海交通大学总会计师刘牧群认为,当前大学信息化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变成人事管理的科学、财务管理科学、资产管理科学,与计算机科学和金融科学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与未来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信息化管理,有着密切的关联。刘牧群认为,标准化的规划应该是信息化的“第一规划”,“信息化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工程,它必须是统一度量衡的。”

  从4月底开始,部属的76所高校,在晚上12点时,学校里的所有数据均汇集至北京,这意味着,所有的数据将进入统一的标准数据库。刘牧群介绍,标准数据库,是这个工作的关键点。也就是说,从预算开始,所有的数据均统一代码,资金往来出入,统一编码,所有的数据进入到教育部的教育信息网。由此带来的,各高校的预决算、规划,均需要在一个统一的标准化体系中。

  中国海洋大学总会计师王剑敏也从大数据的角度分析认为,以用户和客户所需要的信息与服务为中心,是未来信息化规划中需要重视的。通过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哪怕是在一个小小的局部得到运用,都会从中改变我们惯有的工作方式,甚至我们过去苦苦追求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都能柳暗花明产生许多新发现。”

  那么,如何在信息化过程体现大数据的应用?复旦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宓詠提到,在新技术的环境下,需要充分利用与结合云计算、虚拟化、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互联网新信息技术,将学校的教学、科研、应用、管理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过去的实践中,复旦大学以数据管理支撑并建立了一站式的信息化平台,对数据、业务和服务层进行整合重组,在决策主导服务、建立数据循环机制、体现个性化方面,获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

  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智慧校园”

  2014年下半年起,发端于清华大学的教育综合改革,吸引全国上下的密切关注。清华大学的一系列改革方案与实施办法,引发新一轮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与争论,也预示了中国在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的悄然转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未来的教育改革将是大数据支持下的改革,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现代社会越是常规性的、逻辑性强的技能知识,都有被机器替代的可能”,因此,未来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运用知识本身,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迁移性和拓展性的非常规性知识的需求。换言之,不是对知识的需求,而是对“智慧”的需求。

  一直以来,打造“智慧校园”被纳入高校信息化规划中。许多高校,如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在“十二五”期间就已经制定了智慧校园的规划,并付诸实践。虽然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校园,但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其中,开始认真思考和讨论智慧校园应具备哪些特征、实现路线,也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有益尝试。在创新人才培养标准的新需求下,“智慧校园”的内涵得到新的拓展。

  从最初的电子化校园,到后来的数字校园,以至于今天的“智慧校园”,高校信息化规划其实也是伴随着这些概念与内涵的延伸,从而不断得到确立的。

  面对“智慧”的呼声,在各高校的规划里,或多或少,均会涉及这个名词。

  高教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蒋东兴认为,高校“智慧校园”具有互联网络高速泛在、智能终端广泛应用、团队协作便利充分、集体知识共生共荣、业务应用智能融合、外部智慧融会贯通等特征。“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通过人的‘智慧’参与,大大提升决策支持能力。”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对于教育信息化阶段性目标的顺利完成和“十三五”目标的快速推进具有承前启后的决定性意义。教育部在年初公布的《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科学编制教育“十三五”规划,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互联网+教育”的概念逐渐风行,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规划中,相信教育信息化将进入加速发展新的阶段。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体到细节的设计和规划,使目标更加清晰,从而避免走弯路,正是目前高校信息化决策者与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5月23日在青岛召开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开幕致辞中谈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四点体会“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协同推进、拓宽渠道多方式、坚持应用驱动”,对未来高校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将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路。

  教育治理现代化对规划的新要求

  高校信息化规划单列,这从2010年起,就在高校范围内被不断提倡和呼吁。在2011年及2014年针对120所高校的调研中,信息化规划单列的高校,从原来的64所上升到77所,而无成文的规划,则从原先的12所减少到现在的3所。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规划中,高校信息化规划单列,应是大势所趋。

  信息化规划在高校常常被视为“强者规划”,不分是哪个部门,“强者主导”的情况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当然,在高校,教学与科研向来是核心业务,占据信息化主导地位,也是发展的必然。

  当下,技术变迁,管理模式相应变化,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得到各高校的响应。而新一阶段的信息化规划显然也会相应随之调整。

  上海交通大学总会计师刘牧群认为,当前大学信息化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变成人事管理的科学、财务管理科学、资产管理科学,与计算机科学和金融科学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与未来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信息化管理,有着密切的关联。刘牧群认为,标准化的规划应该是信息化的“第一规划”,“信息化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工程,它必须是统一度量衡的。”

  从4月底开始,部属的76所高校,在晚上12点时,学校里的所有数据均汇集至北京,这意味着,所有的数据将进入统一的标准数据库。刘牧群介绍,标准数据库,是这个工作的关键点。也就是说,从预算开始,所有的数据均统一代码,资金往来出入,统一编码,所有的数据进入到教育部的教育信息网。由此带来的,各高校的预决算、规划,均需要在一个统一的标准化体系中。

  中国海洋大学总会计师王剑敏也从大数据的角度分析认为,以用户和客户所需要的信息与服务为中心,是未来信息化规划中需要重视的。通过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哪怕是在一个小小的局部得到运用,都会从中改变我们惯有的工作方式,甚至我们过去苦苦追求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都能柳暗花明产生许多新发现。”

  那么,如何在信息化过程体现大数据的应用?复旦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宓詠提到,在新技术的环境下,需要充分利用与结合云计算、虚拟化、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互联网新信息技术,将学校的教学、科研、应用、管理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过去的实践中,复旦大学以数据管理支撑并建立了一站式的信息化平台,对数据、业务和服务层进行整合重组,在决策主导服务、建立数据循环机制、体现个性化方面,获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

  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智慧校园”

  2014年下半年起,发端于清华大学的教育综合改革,吸引全国上下的密切关注。清华大学的一系列改革方案与实施办法,引发新一轮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与争论,也预示了中国在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的悄然转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未来的教育改革将是大数据支持下的改革,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现代社会越是常规性的、逻辑性强的技能知识,都有被机器替代的可能”,因此,未来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运用知识本身,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迁移性和拓展性的非常规性知识的需求。换言之,不是对知识的需求,而是对“智慧”的需求。

  一直以来,打造“智慧校园”被纳入高校信息化规划中。许多高校,如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在“十二五”期间就已经制定了智慧校园的规划,并付诸实践。虽然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校园,但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其中,开始认真思考和讨论智慧校园应具备哪些特征、实现路线,也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有益尝试。在创新人才培养标准的新需求下,“智慧校园”的内涵得到新的拓展。

  从最初的电子化校园,到后来的数字校园,以至于今天的“智慧校园”,高校信息化规划其实也是伴随着这些概念与内涵的延伸,从而不断得到确立的。

  面对“智慧”的呼声,在各高校的规划里,或多或少,均会涉及这个名词。

  高教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蒋东兴认为,高校“智慧校园”具有互联网络高速泛在、智能终端广泛应用、团队协作便利充分、集体知识共生共荣、业务应用智能融合、外部智慧融会贯通等特征。“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通过人的‘智慧’参与,大大提升决策支持能力。”  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对于教育信息化阶段性目标的顺利完成和“十三五”目标的快速推进具有承前启后的决定性意义。教育部在年初公布的《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中明确提出,要科学编制教育“十三五”规划,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互联网+教育”的概念逐渐风行,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规划中,相信教育信息化将进入加速发展新的阶段。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整体到细节的设计和规划,使目标更加清晰,从而避免走弯路,正是目前高校信息化决策者与管理者思考的问题。

  5月23日在青岛召开的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开幕致辞中谈到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四点体会“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协同推进、拓宽渠道多方式、坚持应用驱动”,对未来高校制定教育信息化规划将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路。

  教育治理现代化对规划的新要求

  高校信息化规划单列,这从2010年起,就在高校范围内被不断提倡和呼吁。在2011年及2014年针对120所高校的调研中,信息化规划单列的高校,从原来的64所上升到77所,而无成文的规划,则从原先的12所减少到现在的3所。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规划中,高校信息化规划单列,应是大势所趋。

  信息化规划在高校常常被视为“强者规划”,不分是哪个部门,“强者主导”的情况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当然,在高校,教学与科研向来是核心业务,占据信息化主导地位,也是发展的必然。

  当下,技术变迁,管理模式相应变化,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得到各高校的响应。而新一阶段的信息化规划显然也会相应随之调整。

  上海交通大学总会计师刘牧群认为,当前大学信息化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变成人事管理的科学、财务管理科学、资产管理科学,与计算机科学和金融科学的深度融合。这种融合,与未来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信息化管理,有着密切的关联。刘牧群认为,标准化的规划应该是信息化的“第一规划”,“信息化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工程,它必须是统一度量衡的。”

  从4月底开始,部属的76所高校,在晚上12点时,学校里的所有数据均汇集至北京,这意味着,所有的数据将进入统一的标准数据库。刘牧群介绍,标准数据库,是这个工作的关键点。也就是说,从预算开始,所有的数据均统一代码,资金往来出入,统一编码,所有的数据进入到教育部的教育信息网。由此带来的,各高校的预决算、规划,均需要在一个统一的标准化体系中。

  中国海洋大学总会计师王剑敏也从大数据的角度分析认为,以用户和客户所需要的信息与服务为中心,是未来信息化规划中需要重视的。通过大数据的挖掘与分析,“哪怕是在一个小小的局部得到运用,都会从中改变我们惯有的工作方式,甚至我们过去苦苦追求得不到解决的问题,都能柳暗花明产生许多新发现。”

  那么,如何在信息化过程体现大数据的应用?复旦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宓詠提到,在新技术的环境下,需要充分利用与结合云计算、虚拟化、物联网和大数据等互联网新信息技术,将学校的教学、科研、应用、管理和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过去的实践中,复旦大学以数据管理支撑并建立了一站式的信息化平台,对数据、业务和服务层进行整合重组,在决策主导服务、建立数据循环机制、体现个性化方面,获得了一些良好的效果。

  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智慧校园”

  2014年下半年起,发端于清华大学的教育综合改革,吸引全国上下的密切关注。清华大学的一系列改革方案与实施办法,引发新一轮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讨与争论,也预示了中国在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的悄然转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未来的教育改革将是大数据支持下的改革,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现代社会越是常规性的、逻辑性强的技能知识,都有被机器替代的可能”,因此,未来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运用知识本身,而是一个综合性的、迁移性和拓展性的非常规性知识的需求。换言之,不是对知识的需求,而是对“智慧”的需求。

  一直以来,打造“智慧校园”被纳入高校信息化规划中。许多高校,如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在“十二五”期间就已经制定了智慧校园的规划,并付诸实践。虽然国内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智慧校园,但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参与其中,开始认真思考和讨论智慧校园应具备哪些特征、实现路线,也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有益尝试。在创新人才培养标准的新需求下,“智慧校园”的内涵得到新的拓展。

  从最初的电子化校园,到后来的数字校园,以至于今天的“智慧校园”,高校信息化规划其实也是伴随着这些概念与内涵的延伸,从而不断得到确立的。

  面对“智慧”的呼声,在各高校的规划里,或多或少,均会涉及这个名词。

  高教学会教育信息化分会理事长、清华大学蒋东兴认为,高校“智慧校园”具有互联网络高速泛在、智能终端广泛应用、团队协作便利充分、集体知识共生共荣、业务应用智能融合、外部智慧融会贯通等特征。“通过智能融合技术的应用对海量数据的存储、计算与分析,通过人的‘智慧’参与,大大提升决策支持能力。”

 制定规划的四个考虑
  本期重点推荐了不同类别学校智慧校园典型案例:大连理工大学在支撑平台、业务平台、数据平台、应用平台等四个层面实现智慧校园的规划设计;海南大学将在“十三五”期间加大智慧校园应用系统建设力度,如后勤集团提出构建绿色、节能校园计划,后勤处提出能耗监控系统、基建处提出管网系统等。在琼州学院“智慧校园”规划中,则是设计了一些情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未来校园的需求蓝图:学生在学校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获取图书馆资源,减少了对图书馆阅览室座位的需求;对于不同校区的学生,也可以实现同上一堂课,免去学生在不同校区间的来回奔波。

  综合各方观点,学校在制定信息化规划时,大体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设定以服务为主的目标,如数据化服务和服务的信息化。比如构建高效网上虚拟社区、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教师交流与发展平台,建设智慧型校园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提升学校服务师生的能力和水平。上海大学在进行信息化顶层设计时就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那就是“信息化建设一定是服务和服从于学校的战略发展,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数据管理为核心”。该校通过设立信息管理委员会,突出了信息管理,确保信息化的相关建设是服务和服从于学校的战略规划。通过整合学校各类数据,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二是以用户需求为驱动,也就是应用驱动。从为建设而建设,转向以适应用户、业务部门的需求出发进行投入和建设。在制定过程中,需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了解学生、教师、职工的真正需求,从而制定出有利于学校发展需要的规划;

  三是规划的落地与实现。规划的制定往往是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更好的思路,规划的执行既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丰富发展的过程。“计划赶不上变化”,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中。如何更好地将规划落到实处,需要规划编制和执行部门及时跟踪,科学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四是要具备新的思维模式。在新的环境下,要充分借鉴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成功的经验,积极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到规划工作中去。

  总之,制定信息化规划,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撷取部分高校关于教育信息化规划内容,希望了解高校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情况,从而共同探索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更加广泛与深入的应用。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15年06月23日 11:04

版权所有: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 j9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旧版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