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快讯   >   正文

屠呦呦获诺奖背后:国内学术评定尴尬

作者:中国经营报  来源:中国经营报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9日 16:13  浏览:

10月5日晚,诺贝尔获得者名单中首次出现了土生土长的中国内地学者,她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屠呦呦研究员,这也是中国内地学者首次在诺贝尔奖自然科学的奖项中出现。

  消息一传出,引起了各界的巨大兴趣。从10月6日到10月9日,获奖之后仅仅4天时间,屠呦呦所在的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以及下属的中药研究所,即召开了两次新闻发布会以满足前来采访的各家新闻媒体,其中不乏驻京的国外媒体。

  让外界颇感吃惊的是,85岁的屠呦呦并非中科院院士,甚至成为博导的时间也不算很长,一个例证是她多年来在中药所只带了5名学生,一名博士生和4名硕士生。

  屠呦呦是怎样获得这一成就的?她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取得的重大成果,为何30年后才获得了这样高的重视?伴随着她的获奖有哪些争议?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的相关人士。

  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性命

  诺贝尔奖在宣布颁发给屠呦呦时,公布了获奖理由:“发现青蒿素—— 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屠呦呦的获奖来自于她对于抗疟药物青蒿素的开创性研究。1969年,她接受国家下达的任务,开始对抗疟药物进行筛选。

  1971年,屠呦呦从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在内的2000多个药方中经过整理和筛选发现了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分离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该药物经过14年的研究和实验,在1986年获得中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

  “抗疟药物研究是国家为支援越南抗美战争而下达的一项任务,当时被称作“523”项目,该项目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包括69家科研单位和500多位科研人员,”中药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医学博士李玉洁说,“当时屠老师的身份是中药研究所该项目的负责人。”

  中药研究所是参与的69家单位之一,屠呦呦当时的身份是主要科研单位的项目负责人。但是,在1972年3月,“523”项目的会议上,屠呦呦第一个提出青蒿中性提取物具有良好的抗疟效果,引起全国研究人员的高度关注,这引导其他研究人员不断深入,最终导致了新一代抗疟药物的诞生。

  值得回味的是,由于国内很少爆发疟疾,这一开创性药物在国内销量很小。但是,在处于热带的发展中国家,青蒿素却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08年全球有2.47亿人感染疟疾,其中100余万人死亡,这些人大多数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按数字计算,非洲约每30秒就有一个幼儿因疟疾而死亡。

  “世界上用于抗疟的药物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奎宁,一类就是青蒿素,前者因为抗药性的问题已经使用少了,青蒿素成为主要药品,这些年尤其显著。”李玉洁介绍。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达到100%,另有5个非洲国家覆盖率为50%到100%。而在2005年,仅有5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为50%至100%。

  药物诞生30年后获奖

  屠呦呦1972年即分离出具有创新意义的青蒿素,最终在1986年取得国家第一张新药证书。即便从1986年算起,该药也已经在世界上使用了30年,取得的效果早已显现,为何要等漫长的30年才引起国际科学界的重视,授予她最高荣誉——诺贝尔奖?要知道,屠呦呦42岁分离出青蒿素,而现在她已经是85岁的耄耋老人。

  “屠老师是一个很低调的人,从来不愿意向外面宣传自己,她对于发表青蒿素的论文这类事并不在意,”李玉洁说,“国外对她成果了解比较晚,这可能也跟她发表SCI论文不怎么热情有关系吧。”

  李玉洁介绍,我国在药物研究上和国外的交流一直很有局限,即便在研发出青蒿素10年以后的20世纪90年代,我们和国外在这方面的交流都比较少。

  “从2000年以后,确切地说,也就是近10年吧,我们和国外的交流越来越多,他们对我们的研究成果了解增多,才知道我们在青蒿素研究上一直走在世界最前列。”

  李玉洁举例,有一位国外的学者正在做一篇有关青蒿素的论文,起先以为屠呦呦虽然发现了青蒿素,但是开展研究的深度不如国外。他到药物所访问和屠呦呦交谈后大为震惊,发现很多方面屠呦呦已经获得了成果,于是回国重新改写了论文。

  青蒿素在国外受到重视晚的另外一个原因,李玉洁认为是青蒿素的效果越来越明显,而与一些其他药物不同,青蒿素立竿见影的挽救了大量生命。“根据统计,这些年在非洲等不发达国家的大规模使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样的效果在医药中是非常突出的。”

  学术界也有人对屠呦呦获奖表示质疑,认为青蒿素是团队的成果,而在屠呦呦之后做出重大贡献的还有罗泽渊、魏振兴、李国桥、周维善、李英等多名科学家,屠呦呦只起到了一部分作用。

  “屠呦呦第一个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她第一次使用乙醚在低温下提取出有100%作用的青蒿素,第一个做了临床实验,这三点就决定了她在青蒿素成果中最关键的作用。”李玉洁说。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程书均院士曾经参与FDA第一个批准上市的植物药——儿茶素的研发,他表示,诺贝尔这样国际大奖只发给个人,从来没有发给团队。“一般是发给关键成果的领军人物,看谁最先分离出有效物质,而且能证明该物质在疾病的有效防治中起到作用。”

  程书均表示,能够列入诺贝尔奖的药物必须是具有突破性的药物,而且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比如开创新药物伟哥,其发明人穆拉德博士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内对青蒿素的发明存在集体和个人之争,但是国外医学大奖却不顾这些,屡屡颁发给屠呦呦,这也意味着是国际科学界对她工作的客观认可。

  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美国拉斯克-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该奖因获奖者中得到诺贝尔奖的比例高而被业内称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正是这些国外大奖,反过来让本来在国内不算红火的屠呦呦声名鹊起,颇有“国外的认可才是关键”的意味。

  资料显示,屠呦呦1979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研究员;1985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所带的研究生只有5名。

  对此,李玉洁解释,作为科研院所,职称评定从过去到现在都有限制:“我们科研院所不像高校,评定职称次数那么多,一直存在问题。”

  李玉洁表示,屠呦呦不仅是中药所首席研究员,还是该所唯一一名终身研究员:“我们中国中医科学院有4名院士,但是屠呦呦是唯一一名终身研究员,她所领导的青蒿素研究中心是我们所15个研究中心之一。”

  她介绍了会议室墙上悬挂的所里知名专家照片,在8名专家中,屠呦呦排在第二位。

  对中药、植物药产业的鼓励

  青蒿素来源于中药,或者说来源于植物药,而诺贝尔奖颁发给青蒿素的发现者被业界认为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鼓励。尽管在颁奖之后的发布会上,诺贝尔奖委员会否认这是对中药的奖励。

  不过,如果说此次诺奖是对中医中药的鼓励,则显得过于隐晦。因为此次诺贝尔医学奖颁发给了3名科学家,其共同点是对寄生虫药物做出贡献。诺贝尔奖在颁奖词中说,“今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发现了针对极具破坏力的寄生虫疾病的革命性的新疗法”,只字没提中药或者植物药。

  “还是表现了诺贝尔奖对中药的认同,”中药研究所副所长、党委书记朱晓新评论,“因为青蒿素毕竟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发现的,没有中医古方《肘后方》,哪来的青蒿素?这就表明了对中药传统理论的认同。”

  程书均认为,青蒿素是植物提取物,是天然药物,其发现是对药物领域的重要贡献。青蒿素的获奖,提醒我国应该加大对植物药防病治病的研究。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屠呦呦并没有在青蒿素领域发表多少SCI论文,但是她的成果是巨大的,这提醒我们在学术职称评定上不应过分强调SCI,强调论文的数量和份量。”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15年10月19日 16:13

版权所有: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 j9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旧版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