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校新闻   >   正文

大咖云集,精彩纷呈!全国金属新材料行业产教融合思想盛宴

作者:教务处、光电制造学院、党委宣传部  来源:教务处、光电制造学院、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23年10月13日 12:45  浏览:

10月11日,全国金属新材料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浙江温州成立并举办论坛。论坛分为主论坛和两场分论坛,2位院士以及14位专家做报告。

主论坛

在当天,“全国金属新材料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主论坛召开,论坛包含院士报告和专家报告两大演讲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冶金部副部长翁宇庆,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终身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毛新平,江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杨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四位嘉宾全面解析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大势,解码行业发展机遇。论坛由杭钢集团总工程师胡文豪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翁宇庆作题为《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的发展》的主题报告,深入浅出介绍了当前国家包括金属材料在内的基础材料应用所面临的国际挑战,以及中国海洋装备材料在开展制造与使用过程中的“卡脖子”关键技术,并进一步分享了海洋装备用金属新材料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冶金部副部长,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钢铁研究总院名誉院长。长期从事钢铁材料的研究开发以及中国冶金工业科学研究的领导与管理工作,连续三次担任国家攀登项目和国家“973计划”项目有关钢铁材料的首席科学家。先后庆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中国冶金科技奖特等奖(均为第一获奖人),国家发明奖三等奖(第一获奖人),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碳中和创新研究院院长毛新平作题为《再生钢铁原料的高质化利用》的主题报告,从碳中和的形势与国家战略、钢铁工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钢铁工业碳中和愿景与技术路径、再生钢铁原料的高质化应用等方面,对再生钢铁原料的高质化利用技术及其发展前景进行了系统解读。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终身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钢铁行业低碳工作推进委员会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海洋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近终形制造技术分会主任委员,汽车用钢开发与应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长期从事先进钢铁材料及其低碳制备技术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光华工程科技青年奖、魏寿昆冶金青年奖和首届杰出工程师奖,入选首批“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江西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杨斌作题为《永磁悬浮轨道交通用高可靠性磁性材料制备技术》的主题报告,从稀土永磁材料应用的背景与意义切入,深入阐释了永磁悬浮轨道交通用高可靠性磁性材料制备技术,以及永磁悬浮轨道交通对稀土产业链延伸、稀土产品附加值提高、集群培养等方面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介绍永磁悬浮轨道交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西省第十三届委员会委员。先后于中南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稀土难熔金属材料、稀土磁性功能材料和有色金属材料及加工技术,国家“863”计划新材料技术领域高性能结构材料专家库专家。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陆亭作题为《产教融合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的主题报告,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演变出发,阐述了产教融合对于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性,并就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力和实现力、提高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活力与构建数字时代教育新形态新范式等三个产教融合的着力点。

原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工学博士、教育学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为教育发展战略与管理政策。先后兼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等博士生导师。参加国家政策调研任务、规划编制、文件起草及主持各类研究课题多项,如参加《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编制、中国制造2025《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制订、“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研究等。出版学术著作十多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文章三百多篇,其中四十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全文转载,获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及优秀图书奖十余项。

大会论坛由杭钢集团总工程师胡文豪主持

10月11日下午,大会召开金属新材料关键技术论坛和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论坛,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行业上下游企业的代表共同来诠释行业技术和产业发展,推动行业产教融合。

金属新材料关键技术论坛

浙大城市学院先进材料增材制造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杭州云栖交叉技术研究院院长汤慧萍教授作题为《3D打印,打印未来——从想象到现实》的主题报告,主要就增材制造3D打印的产业规模、打印工厂、产业化瓶颈等方面的基本发展概况,以及对该技术发展的四个引领性方向做了详细阐述,并对将3D打印融入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科学建议。

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王文权教授分享了《铝合金与TWIP钢的激光焊接》的相关科研成果,王教授基于钢结构“轻量化”的要求,以钢/铝异种金属的连接技术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从研究背景、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研究内容及结果等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院长郝海教授作题为《先进金属材料的发展及轻量化材料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的研究报告,郝教授主要从我国金属材料行业现状、先进金属材料概况、轻量化材料在新能源汽车的应用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翔实的论述,并对金属新材料行业的技术难点与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

温州大学陈希章教授作题为《先进金属材料的增材制造技术研究进展》的主题报告,他从增材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出发,进一步引出了制造全过程熔敷金属质量在线调控方法,并自主对原有技术进行软硬件开发与系统构建,开发了多股绞丝增材制造、双丝制造梯度新材料和丝粉融合制造等新的增材制造方法,有利的促进了增材制造技术的进步。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张宇教授以《微弧氧化纳米陶瓷涂层制备关键技术研发及其应用》为题进行研究分享,针对纺织机械和高铁接触网等关键零部件广泛使用的铝合金,采用微弧氧化技术,开发出的纳米陶瓷涂层技术可提高零件表面硬度、耐磨性、耐腐蚀性,从而可大幅度提高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增强相关产业的竞争优势。

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温州金属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王坤博士作题为《孪生诱发塑形钢组织调控及性能》的成果汇报,团队针对航天器地外天体软着陆关键材料需求,以国家重大航天工程需求为牵引,通过研究并调控TWIP钢的晶粒尺寸、组织形貌,自主研发出高强韧、高吸能合金,成功保障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天问一号探月/火星任务圆满完成。

金属新材料行业发展论坛

北京科技大学教务处处长李大宽作题为《厚基础、重创新、适变革-北科材料人才培养改革之路》的主题报告,从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概况、人才培养改革、改革实践成效三部分作了分享。他认为,北京科技大学始终坚持培养改革优良传统,走出了一条“北科之路”,学校以“一个理念”、“双核驱动”、“三体并举”、“四阶递进”作为改革思想与举措。为了培养战略领军人才,学校以教研一体、课内/外、线上线下结合的实验室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构建了面向需求、创新驱动的人才培养体系。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院长助理戴强作题为《标准助力钢铁新材料产业融合发展》的主题报告,他从钢铁领域标准化概况、标准化助力钢铁新材料应用等方面分作了分享。他以GB/T18254-2018高碳铬轴承钢为例,阐述了该标准创立了国际领先轴承钢企业标准水平,以此致力于推进钢铁新材料标准。他认为1+X证书制度的实施,可显著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含金量。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郜学作题为《推进极致能效工程,争取能效标杆企业》的主题报告,从中国钢铁工业概论、极致能效提升六大路径等方面作了分享,总结了钢铁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及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规模,认为目前行业正在引领世界钢铁的绿色革命,并分析了钢铁行业发展遇到的问题主要是市场需求的影响、钢企供给能力及钢铁产能过剩。

浙江谋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韩波作题为《深化生态除鳞技术产教融合,推动金属新材料绿色智造升级》的主题报告,从热轧钢生态除鳞技术背景、MEC(谋皮-M、生态-E、清洁-C)热轧钢生态除鳞技术的特点、MEC商业化机组应用方面作了分享,并提出公司针对热轧钢酸洗除鳞工艺是世界性环保难题,首创了MEC热轧钢生态除鳞技术颠覆酸洗工艺,并研制出了MEC商业化量产机组。

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所长安阳作了题为《废钢智能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主题报告,他指出,公司针对国内及国际废钢行业背景,提出废钢处理的新途径,目前应提高智能化在废钢领域的应用,推进绿色智能环保废钢料场的工艺布局,建立了S、I、M、P型废钢基地体系。

浙江省冶金物资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吴友灿作题为《建立特种金属战略储备机制,助力新材料产业保供保畅》的主题报告,他从为何要做特种金属保护、特种金属市场走向、如何保供保畅等方面做了分享,并从电动汽车等行业的发展对特种金属保供的特殊性需求入手,重点分享了白银存储的发展走向。

责任编辑:杨晓珍 最后编辑:2023年10月13日 12:45

版权所有:j9九游会老哥俱乐部 - j9九游会登录入口首页旧版 府东路校区: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717号 瓯江口校区:温州市瓯江口产业集聚区雁云路301号

联系电话:0577-88332966 电子信箱:zjets@zjitc.edu.cn 书记信箱:sjxx@zjitc.edu.cn 院长信箱:yzxx@zjitc.edu.cn

学院纪委监督电话/邮箱:0577-88105228 / gmjw@zjitc.edu.cn 浙ICP备12044836号

Connect: